吴湖帆文房 吴湖帆与文物迁徙的大时代
【吴湖帆的梅景书屋中丰富的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初六家等藏品为其一大特色,董其昌等人的作品甚至多达数十件】
吴湖帆以自己钟爱的两件藏品命名斋号“梅景书屋”,其中的“景”取自宋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真迹,而“梅”则取自宋刻《梅花喜神谱》。1915年,潘静淑与吴湖帆结婚,《梅花喜神谱》被带到吴家。那一年,也是这对志同道合的夫妻开始他们宏大收藏的开端,距今恰是百年。作为江南画坛领袖、居于上海的大藏家,吴湖帆的收藏历程正是20世纪上半叶大时代里文物辗转漂移的缩影。
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文物自清中期以后的又一次“大迁徙”,因政权衰微,曾经聚拢于清宫的珍贵文物又大量流出。上海博物馆书画部副主任凌利中将这一时期的文物流散归纳为两个阶段:其一,溥仪赏赐臣工,又监守自盗;第二阶段,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组织的文物迁移。
吴湖帆在这两次文物外流中接触大量书画珍品。从溥仪手中流入民间的书画大部分在天津、北京等地贩卖,当时的古董商、藏家如张伯驹、庞莱臣、张大千、钱镜塘等人均乘机收购。吴湖帆也收获了一批珍贵的清宫旧藏古画,南宋《晚景图》轴自民间购得,而米芾《行书多景楼诗册》正是清宫流出的文物。
江南“盟主”
1924年,吴湖帆离开苏州老家,定居上海,这不仅成为他绘画创作上的转折点,也对他的鉴藏生涯至关重要。开埠后的上海,成为远东地区重要的商业城(600306,股吧)市,也成为重要文物的齐聚之地,为吴湖帆的收藏提供了丰厚的条件。
同时,规模庞大且实力雄厚的海上藏家群体兴起,吴湖帆、张珩、庞莱臣、钱镜塘、蒋祖诒等人即是其中翘楚,收藏家们往来唱和之间,对视野的提升有诸多裨益。“因为吴湖帆的鉴赏能力与画坛地位,来到上海的重要文物总归到梅景书屋走上一趟。”凌利中说。
与富甲天下的庞莱臣相比,吴湖帆的收藏习惯不同,有时候需要做一些交换。据凌利中介绍,吴湖帆除购买之外,也有以画换画、以画养画、馈赠等。比如,吴湖帆非常推崇“清初四王”,以家中珍藏的汝窑瓷器换来王时敏的《仿古山水图册》(10开)。
1933年至1937年间,吴湖帆数次观摩过随故宫文物南迁而辗转的“当时中国最为重要的书画珍品”。1935年,他被聘任为专门审查委员会委员,审阅故宫所藏唐、五代、宋元明清书画,并挑出175件参加“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1937年,他又两次来到南京故宫库房,为展览审查展品。“因此,可以说,现今分藏北京、台北的两岸故宫旧藏书画巨迹,大多有经吴氏饱览研究。”凌利中写道。
“二十世纪上半叶之际的大规模文物聚散,是当今海内外各大公私收藏机构格局定型前的最后一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以海上吴湖帆为代表的古书画鉴定家,恰逢其时地见证并经历了这个历史性的聚散整合,所达到的卓越鉴赏水平更与这个特殊时代密不可分。”凌利中写道。
吴氏文脉
展厅中,几件与吴大澂有关的文物昭示着吴湖帆精神世界的源头。展厅入口左侧,一件长1.6米的《愙斋集古图卷》是吴湖帆祖父吴大澂将自己收藏的青铜器全形墨拓而成的图卷。吴大澂是书法家、金石收藏大家,也曾是清廷重臣。
紧随其后,被陈列在展厅中的是吴湖帆为祖父编的藏品目录,名为《愙斋公书画家藏目录手稿册》。其中著录的文物包括古器物与书画。仅从这一著录便可见吴大澂收藏范围之广、数量之巨、品位之高。吴湖帆自吴大澂那里继承了很多藏品,如周代邢钟和克鼎、欧阳询的《虞恭公碑》,以及吴大澂生前特别喜爱的古印40余方、官印50余方、将军印28方等。
“吴湖帆的祖父吴大澂,在雅好金石文字之外,正是延续并弘扬"吾吴正统"的重要力行者,作为自幼被家族寄予厚望的吴湖帆,自然成为此一道的继承者。”著名画家、书画学者汤哲明曾在《万里江山供燕几——吴湖帆百二十年祭》中解析吴湖帆审美取向之渊源。他继而写道:“虽说出身贵胄,但吴湖帆并不像溥儒那样对家国之变有切肤之痛,他的"正统"观念,乃出于世家子弟对江南艺文传统的归属感。”
“梅景书屋中丰富的元四家、明四家、董其昌、清初六家等藏品为其一大特色,有些作者如董其昌等人的作品甚至多达数十件,且几可按作者早中年排序。相对而言,四僧、金陵画派、扬州画派及乾嘉后作品较少,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吴氏本人的画学审美追求。”上博书画部副主任凌利中这样概括吴湖帆的收藏脉络。
绘画创作中,清秀、文雅与超脱同样是他的审美趣味。“他的收藏也是为他的创作提供研究的素材。他偏好文雅一路的画作,对非正统的文人画并不喜欢,因而收藏中少有扬州画派作品。”上博书画部副主任李维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