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冤死李香芝照片 文化大革命秘史:揭秘文革期间的那些"伪照片"
所谓“出于无奈的好意”,有一个例子当年是广为人知的,这就是“文革”期间著名的“换头术事件”,即陶铸被毛泽东提升为“第四号人物”之后的照片事件。
“文革”之初,陶铸是位居毛泽东、林彪、周恩来之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文革”小组顾问。在一幅1966年天安门城楼上的领袖照片中,周恩来在讲话,陶铸则立于毛泽东的右侧,毛的左侧则是林彪,由此可见其地位。
此前,陶铸由邓小平推荐,从广东调至北京,在中央工作,但很快,他就与中央“文革”小组的那批人搞不到一块。如在派“工作组”的问题上,他居然会支持刘少奇、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上,他也没有按照江青的授意去揭发和批判刘少奇,相反,他倒是支持和配合周恩来保护了一批老干部,特别是对介绍和提议让他来中央工作的邓小平,陶铸更是用心良苦:当时他分管宣传口,在审查国庆十七年的新闻照片时,他指示必须要有邓小平的头像,结果,新华社进行了技术处理,即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人之中,隐去了一位领导人的头像,换上了邓小平的头像(这一幅照片已很难找到,估计不久就查封了)。
对于此事,后来《陶铸传》(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页)中说:当时“陶铸依然真诚地按党的原则办事,他认为:刘、邓即使有错误,也是认识问题,况且刘少奇仍然是国家主席,邓小平还是党的总书记。因此,在他主管的新闻宣传上,一如既往地把刘、邓作为国家领导人来对待。
例如,这一年国庆检阅的新闻照片,按规定照例要有一张毛主席和刘少奇主席两人在一起的一张,这次依然循章办事,审稿时,陶铸发现没有邓小平的镜头,当即指示新华社一定要有邓小平的照片。
新华社的同志就遵照陶铸的指示,以技术处理做了补救,他们将一帧照片的一位同志隐去,将小平同志的照片移补过来,这就是后来被‘四人帮’列为陶铸的一大‘罪状’,大肆渲染轰动一时的所谓‘换头术’事件”。陶铸夫人曾志也在《陶铸在最后的岁月里》的文章中回忆说:此事之后,“主席与少奇的那张(照片),江青也子虚乌有地指责是陶铸拼接成的”。
显然,这对已经与陶铸闹翻了的江青以及中央“文革”小组的其他人,则不啻是意外得到的一个“倒陶”的把柄。不久,江青等开始向陶铸发难,认为他执行了“刘、邓路线”,并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时有意安排在报纸和电视上出现刘、邓的照片;毛泽东也用非常严厉的语言批评陶铸“很不老实”,再加上这时又获得了陶铸是“叛徒”的诬陷材料,这也就让一贯痛恨“叛徒”的毛泽东痛下决心。
于是,继刘、邓之后,又搞掉了第三个“党内最大的走资派”也即“中国最大的保皇派”——陶铸。陶铸不经意之间为一张“换头”的照片,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然而,就在“走资派”纷纷坠马之后,即在中共“九大”召开之后,林彪集团和江青集团却开始了暗斗,这两个获得了权力再分配既得利益的军人和文人的“左倾”集团逐渐势如火拼。当时新华社要刊发一张照片,那是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三人照,常常以“老娘”自称的江青却强令将照片上的林彪、周恩来剪去,另换了自己在上面,显然,那意思是明摆着的。
这事被林彪的夫人(“林办”主任)叶群知道了,于是为了某种目的,她将这照片的原件珍藏了起来,并复制了三份,分别放在自己和黄永胜、吴法宪之处。
此后,过了十年,历史又揭过了一页,——那是毛泽东逝世后在天安门举行的追悼大会,在1976年第10期的《人民画报》上,但见主席台上默哀的领导人行列中,居然空空荡荡缺少了四人,照片下方的说明文字,那四人是用×的符号加以说明的,如果不知内情,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
当然,这也是文字和图片“开天窗”历史的一页,但揆诸当时的历史,明眼人就会一眼看穿——不就是从追悼大会到《画报》出版的中间,有一个“时间差”么,即1976年9月18日,再到1976年10月6日(这个日子开启了后来被人们称为“红十月”的伟大运动——“粉碎‘四人帮’”),短短二十几天间天地翻覆,原来还在照片上的“四人帮”,却已经不得入图矣。
后来,《人民画报》还不得不发出一封告各地邮局和读者的说明书(作为珍贵的史料,这也可以入出版史了):
《人民画报》由于发行数量较大,印刷时间较长,每期画报均提前两个月发稿。第九期《画报》是7月15日发稿,第十期《画报》是8月15日发稿的。所报道的内容大多是4、5、6、7月间的国内、国际情况。
华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反党集团,全国人民欢欣鼓舞。我们即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将第九期、第十期中有“四人帮”形象的图片撤销,或修去其形象,并删去他们的名字,予以重印。因此,发行时间又推迟了很久。至于其他一些问题,难以一一修改重印。现作为资料发给订户。请原谅。
人民画报社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八日
可惜的是,人类有图片和照相术以后,其技术已是一日千里,但当时中国的新闻照片技术似乎还处在中世纪时代,比如这一幅修改过的照片,为什么人们会一眼看穿?就在于其破绽实在太突出了,如果用了合成技术,任何拼接的痕迹都不会露出马脚,比如美国影片《阿甘正传》中有美国历史上几位总统的镜头,似乎还有肯尼迪、约翰逊会见阿甘的场面(如阿甘脱裤子给总统看他在“越战”中受伤的疤痕的镜头),真是天衣无缝,让人惊为“直面历史”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