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斌先进事迹材料 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李培斌是全省政法战线上唯一的一名党的十八大代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是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的内容,欢迎阅读!想要了解更多的内容,欢迎关注应届毕业生网论坛!
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一
什么样的人才算优秀党员?怎么做才堪称人民公仆?山西省大同市阳高县信访服务中心原主任、龙泉镇司法所原所长李培斌同志完美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这个芝麻大的副科级干部,在当地老百姓心中却如大山般巍峨厚重。李培斌是党的十八大代表,他一辈子对党忠诚、担当奉献、廉洁自律,用数十年的奋斗岁月诠释了一个基层党员的平凡与伟大,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为全国8000多万共产党员如何履职尽责开出了一张清晰的“党员证明”。
在对党忠诚中升华信念。都说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这点在李培斌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多年来,李培斌始终坚守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永远想着自己是“党的人”。正是源于这种忠诚,他时刻保持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他坚持不懈深入农村、学校、社区,举办各类宣讲活动近百场,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关怀源源不断地传递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面对群众的感谢,他说,“我是党和政府派来的,要感谢就感谢党、感谢政府”。也正是在这一系列工作中,让他的忠诚信念、党员意识愈加强烈,也将这块“特殊材料”锻造的更加鲜活生动。
李培斌证明:党员只有永葆忠诚本色,始终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厚谊,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才能不断的升华自己,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担当奉献中赢得信赖。党员的根在哪里?就在人民群众中间。多年来,李培斌将根深深的扎在基层司法所,扎根在人民群众中。面对艰苦的条件、繁重的任务,他说:“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不理成大事。”这样的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艰难?但李培斌贵就贵在不仅这么说更在这么做。
在马家皂乡司法所工作时,他凭着一辆破自行车跑遍全乡3500多户人家,哪家不和,哪里邻里紧张,他都心中有数,是全乡社情民意的“活字典”。面对复杂的纠纷调解工作,他只认一个“公”字,不和稀泥、不拉偏架,对群众推心置腹,让人心服口服,用真诚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和信任,“有事就找李司法”成为当地群众赠与他最好的“奖状”。
李培斌证明:党员只有永远将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将维护群众利益作为最大使命,永远将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最高标准,才能真正赢得群众信赖。
在廉洁自律中坚守信仰。党代表作为“党的人”,要遵循的最基本的政治操守就是廉洁自律。这一点在李培斌身上表现的近乎“苛刻”。他的妻子没有工作,全家开支都要靠他一个月3000多块钱的微薄工资。即便在这样的拮据条件下,他还用工资的一部分去接济龙泉镇富贵村79岁的穷老太太袁桂如。
成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后,有人鼓动他找领导解决妻子或者子女的工作问题,他却说:“党代表不能谋取私利。”党员不谋私,已经成为一种信仰,镌刻在他灵魂最深处。试想,若每一名党员都能将自律防线打造到如此程度,还担心什么“诱惑”、“围猎”?
李培斌证明:党员只有严以律己,不谋私利,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才能永远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二
李培斌,男,汉族,山西省阳高县人,1965年9月出生,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90年11月入党,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常务理事。2015年10月15日,李培斌同志因连续工作,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去世,年仅50岁。
六十多张荣誉证书,数千次调解成功案例,数万名群众的爱戴和拥护……他竭尽一生收获了两种财富,即党和国家的肯定以及群众的信任。从精神层面来说,他早已经达到了富豪的级别,但生活上,他却显得穷困潦倒了些。结婚30年,租房26年,前后搬家6次,新修好的三间平房住了不到3年,至今仍欠外债7万元。
这就是他留下的最后“遗产”,这样的好干部的经济赤字让人觉得心酸又心疼。这一富一穷的鲜明对比,恰好让李培斌的精神更深刻,让李培斌的形象更加鲜活。
李培斌精神体现在一种执着的坚守。30多年间,他始终将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在基层司法调解岗位上,他始终将为民放在心中最重的位置。这一坚持,便是30年,绝不因一驰而废,绝不因一欲而止。如此执着的坚守是枯燥的,他的生活圈除了家庭就是群众,他少观光了那么多世间繁华,戒掉了那么多个人享乐,自然也少了平常人眼中的那么多趣味。
可在他的心理,为群众办事才是最快乐的事,只要心中装着群众,那便有了最解饿的精神粮食,只要能化解群众之间的矛盾,帮群众解决困难,那便是最醉人的愉悦,只要能听到群众的赞誉,获得群众最由衷的肯定,就有了精神层面的大丰收,自然也有了前进的动力。
30年如一日的坚守,便可知群众在其心中,在其头脑中扎的根有多深,只有为了群众的根扎得够深,才能开出最美的行动果实,才能在经历变幻、波折后,在面对诱惑、欲望之时,依然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一时为民容易,一生为民难;短暂为民容易,时刻为民难。为民之心,所有官员皆有之,但少部分官员的为民之心却并未成为“万年青”,有的官员为民是一阵风,上任之初有着为民的雄心壮志,但久了就没了为民的踪影;有的官员为民是间断式的,要么在工作中心系群众,回到私生活便贪图起了个人安乐,久而久之,个人欲望便压倒了为民之树;要么为民全看心情好坏,显得随意不认真。
其实,归根到底,还是为民的根在心中扎得不够深,不够稳,经历不起风吹雨打,便枯萎了。
“群众利益无小事、小事不理成大事。”为民之心贵在坚持,律己之心贵在坚持,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百姓,让为民的根须深深的扎进自己的心里,才能从不偏不倚,在为民的路上走得更久更远,为群众带去实惠,也还自己以纯粹。
李培斌同志先进事迹材料三
“我和培斌同志还有个私下约定:等着看到他这位从基层走来的党的十八大代表,能当选党的十九大、二十大代表呢……他怎么走得那么急促呢?这太突然了、太出人意料了。”省政协常委社会法制委员会主任、原省司法厅厅长王水成谈到李培斌时泪浸眼睑、十分动情地说:“老李不是一时一事的典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举;他是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二十余年如一日没明没夜,做出不平凡成绩的最基层的代表;他是平凡中的伟大,是精神境界的高大。
”
10月19日,王水成主任在繁忙工作之余,利用午休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是在2008年担任省司法厅厅长后,对全省基层司法所进行调研时,发现了李培斌这一重大典型的。当谈到对李培斌的初次印象时,王水成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李培斌在调解社会纠纷、化解社会矛盾方面不仅有工作实践的锻练,还有理论上的升华。
他勇于探索、善于总结,有一套从事群众工作的办法,特别是从事基层群众工作的经验。他的“民调十法”不仅自己使用,其他人也可以借鉴应用。所以,当地群众亲切地称呼他“李司法”。
“李培斌之所以受到群众欢迎,就是他把权力看得很淡,把群众的利益看得很重,始终把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办。所以,群众信任他,党委和政府信任他。”王水成追忆与李培斌的交往经历时说:“同样是化解一起信访案件,换成别人不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可能出现当时息访了、事后又上访的怪象,这样,化解矛盾的社会成本会更高。
但李培斌在化解矛盾时,他对当事人先不谈上访的事,而是从聊天开始,以朋友式的谈心、交心进行疏导,使信访人感到一种温暖,进而从思想上化解。他十分关心当事人的生活状况,注重后续回访,帮助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所以,一些老信访到了他这里都得到根治,没有后遗症。”
李培斌是全省政法战线上唯一的一名党的十八大代表,他实在太累了,他的离去无不令人痛惜。王水成告诉记者,李培斌不仅是党的十八大的代表,更是全省政法战线对党忠诚、忠于法律、敢于担当、公正司法、廉洁从政的时代风尚的代表,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服务群众的代表。虽然他已离去,但他的精神永存,可以唤起更多的正能量。
李培斌是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的象征,具有示范效应。王水成认为,典型人物不仅需要挖掘和培育,更需要弘扬和宣传,要让全社会感到“李培斌”仍在我们身边。他告诉记者,李培斌生前曾获得了很多荣誉,得到了很好的宣传。
现在他突然在工作岗位上去世,对于全省政法战线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对于他的家庭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我们更需要关心他家庭的实际困难,让他走得安息。他欣慰地说,时代需要“李培斌”,社会需要“李培斌”,山西需要“李培斌”,全省政法战线需要“李培斌”。
日前,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及省委政法委、宣传部的领导作出批示,要在全社会弘扬李培斌、学习李培斌。同时,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纷纷给他的家庭送来了关怀和关心,这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是的,李培斌是一面旗帜,他长年扎根在基层司法行政战线上,将责任心、使命感化作坚守的动力。他走了,但他曾说过的那句“因为我对调解工作产生了一种爱,确实是说不出的一种爱”,似乎仍在久久回荡,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本职工作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