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沈丹萍在德国的家 沈丹萍和她德国老公的家
十几年前,凡是看过电影《百合花》的人,都不会忘记里面那个新媳妇,一个羞涩、柔美、纯洁如百合花般的南国女子。 沈丹萍和乌韦刚结婚时,住的是向儿童电影制片厂借的一套不过38平方米、小如鸽子笼的房子,然后就是到处租房。
记忆中家里永远堆着10个大旅行包,今天中国明天德国,漂泊不定。大女儿丹丹一直在父母家和外公家之间往返奔波,来来去去。现在回忆起来,她甚至不知道女儿是怎样学会叫爸爸妈妈的。
当他们的小女儿珊珊快要出世的时候,为了对抗房东突然将房租提高1500美金的做法,他们订下了一套期房。就这样,1995年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由于当时时间过于仓促,他们后来才发现这套房子有着诸多问题。
但夫妻两人都是宽容乐观、随遇而安的人。虽然所谓的精装修不过是以次充好,虽然懂行的人都说买亏了,但那毕竟是结婚11年后才终于拥有的一个属于自己的家。看到珊珊在父母身边快乐健康地成长,他们就觉得一切的代价都是那么值得。 从外面看起来,房子外观并不好看,但是第一次走进这个家的朋友们都惊叹于眼前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居然还有人夸我们的装修不错。”她说,“实际上都是给什么样就什么样。”
书柜
门窗的材料都很差,窗户的蓝玻璃颜色也很俗气,但是被她擦拭得非常洁净;地面也同样一尘不染,完好如初。 朋友们也都欣赏这个家的格局,实际上是她精心布置分配的结果:卧室是白色调的,客厅是欧式的,客人间是典型的德国式,丹丹的房间则是宜家风格…… 她自幼就有布置自己小天地的本领,总是把自己的小房间收拾得特别整洁。
刚结婚时乌韦问她对家有什么设想,她说:不在乎它多么小、多么旧、多么破,只要自己能打理好。
客厅和卧室固然很重要,但对于她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厨房和卫生间。即使在1984、1985年那样简陋的条件下,她也始终保持着家的美丽。当初那间很小的厨房,被她挂满了漂亮的围裙、小手套,还有用很好看的布做成的、永远搓洗得非常干净的抹布。
每次做完饭她都要把厨房收拾干净才可以吃饭。卫生间也贴满了小小的张贴画,挂着草编的小篮小筐、放洗漱用品的小架子。 现在,每天晚上她会把家收拾得整整齐齐才去睡,第二天,一个整洁的家,明媚的阳光,丰盛的早餐,人自然而然会有一份好心情。
每当离开一个家,不管是德国的还是中国的家,她也同样把一切收拾得有条有理。记得家在等着自己回来,离开便因此而有了一份眷恋,归来也从此而成为了一个期待。
休息室
沈丹萍说,每个人都会做噩梦,所以卧室一定不能给人以压抑感,不能用厚重的家具、深色的寝具。她的卧室里的家具、寝具是她最喜欢的白色,一种高贵、纯洁、干净的颜色,配以粉色——另一种她偏爱的颜色。
“在这里入睡,一定不会做噩梦的。”当然,大男人乌韦总觉得那是小姑娘的颜色,不过只要不把他个人的空间弄成这样,他就会一切依从自己的小妻子。 第一次走进她的工作室的朋友,都以为那是珊珊的房间。
听说是她的屋子,所有的人都惊呼:“哇——!”也不知是嘲讽呢还是别的什么。于是她就带一点自嘲地解释说:童心未泯的人都是这样的。她的小玩具、小摆设、小工艺品比两个女儿的还多。而两个女儿也知道妈妈永远喜欢这些,来者不拒,所以凡是自己不要的都会送给妈妈。
沈丹萍则会将女儿的馈赠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童年时未能实现的梦想,今天却在不断地获得。而且她相信,一直到老,她都会矢志不渝地爱着这些小精灵。
每件小玩意中都有着一段故事,都会令她想起一个远方的或是身边的朋友,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温柔的感动。有时候情绪不好,她就到这个房间中坐坐,心情就会明朗起来,因为她知道,自己的身边有着那么多人给予的祝福、那么多珍贵的回忆。
当初为她选定这个房间时乌韦曾说:如果以后我们吵了架你不要跑到外面去,你可以在这儿。如果太烦我,你可以锁上门,可是,不要离家出走,跑到我找不到的地方去啊。不过自从有了她自己的这个房间后,他们就再也没吵过架。在这里她看书,给朋友打电话;她和两个女儿一起看照片:她小时候的,女儿小时候的,各种聚会的,去世界各地旅游的……有时她自己坐在房间里的那张摇椅上,想起珊珊很小的时候,她把珊珊放在摇椅上逗她玩时珊珊清脆的笑声,会不自觉地微笑起来。 现在珊珊也已经6岁了,很懂事,经常自己跑来说:“妈妈,我去你的房间玩了,我觉得你的房间比姐姐的房间好玩。”
室内一角
每次玩过后,她会很乖很乖地把所有的小东西放回原处,因为她知道妈妈是最爱整洁的人。 丹丹现在到妈妈房间里,则是从衣柜里翻出她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衣服来试穿。
她的衣服五颜六色,还有特别小孩式样的,难得有套装。所以丹丹也说:“妈妈,你怎么和小孩似的?” 乌韦的房间里也摆满了她送的东西。她每到一个地方,就会为他搜集他喜欢的瓷器、小古玩、蛇酒,一切古老的中国东西。
所有的礼物他都无比珍惜。而他惟一的要求是:“千万不要把你粉色的娃娃放在我这里啊,别人会觉得我是同性恋的。” 她的家中好像永远在开party。只要她不拍戏,朋友们自然而然就会聚到她家——“到妞儿(她的小名)那儿去。
第一,她那儿有好吃的。第二,干净。第三,随便到几点都行。”每周末的小型聚会往往要到凌晨。小女儿会把她的玩具送给所有人,给所有人讲述她各种稀奇古怪的故事,为客人表演她的各种才艺。
12点以前,沈丹萍会向客人们先告别一次,将宝宝哄睡着了再重新加入这个热闹的圈子。她也喜欢到朋友家串门。她看别人怎么说话,看别人怎么生活,观察品味别人的生活态度,汲取别人身上好的东西。朋友们在一起畅所欲言,交流一下读了什么书,看了什么碟,各人的爱情、事业、生活状况,那种单纯、真诚、健康的人际关系令人回忆起她的《百合花》年代,那是一种十余年岁月流逝不曾改变的温情和挚爱,亦如她饰演的那个新媳妇一般清新可喜。
餐厅
所以她一直都是忙碌而疲累的。排戏累;拍完戏,朋友们都等了好几个月了,她就又开始盘算着带她们去哪个刚刚吃过的好餐馆,吃完再去她家喝茶聊天。出去玩总是由她来组织安排,确定见面地点,安排什么人带什么东西。
玩时她从来都要带着两个女儿。小女儿还不会走时,她左手领着大的右手抱着小的,背一个大大的背包,里面装满了珊珊的尿布,还有吃的喝的。然后组织大家集合,联络没有来的人……后来朋友们干脆联合起来发了一个大奖杯给她——“沈丹萍最佳组织奖”。
她是累并快乐着的,那么多朋友需要她、爱她,令她满足。 他们的家中有一间专门的电视间,而不像大多数人家那样把电视放在客厅。
因为他们全家都不是“以电视为生”的人。曾经有一段时间,丹丹沉迷于那些俗气的电视连续剧,放假时会从早晨起来一直看到深夜所有的台都结束。乌韦十分痛苦和担忧。他问丹丹:“难道你没有自己的思想吗?很多没有思想的人才会依赖电视,因为他们需要电视传递给他们思想,他们是电视人。
”但他们并没有采取任何强制的手段,只是由她来建议:“宝宝,你以后可不可以跟在我后面看电视?”丹丹不屑一顾地瞅着她:“行啊。不过我和你是有代沟的啊。
你就喜欢邓丽君。你知道周杰伦是谁吗?” “不知道。” “你知道张惠妹是谁吗?” “不知道。” “孙燕姿呢?” 可是,在和她一起看了一段《东方时空》、《现场目击》、《纪实人物》后,丹丹慢慢学会了选台,开始将频道固定在那些优秀的新闻纪录片、有思想内容的影片上。
原来她看的书必须是字画相配的卡通书,而现在她看的都是通篇文字的大部头书,甚至包括心理学这样相当深奥的书籍。没有冷嘲热讽,没有训斥压制,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以身作则中,女儿们渐渐学会了辨别和思考。
80年代中期,跨国婚姻还是一件新闻。沈丹萍和乌韦的婚姻当年也曾着实沸沸扬扬了好一阵子。随着时光的流逝,他们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繁华谢幕后,他们宁静的生活,却依旧有着不变的精彩。
23岁恋爱,24岁结婚,25岁生女,她刚刚起步的银色生涯霎时沉寂了下来。失去工作的压力,家庭琐事的烦恼,也曾经使她感觉找不到自我。乌韦在遇到她之前本来已经决定回德国,但为了她又留了下来。远离故土的日子,他也感到孤独。但是19年相濡以沫的生活使他们彼此深深地融入了对方的生命,无法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