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街道司法所 探索五步工作法 凌云街道首创特别援助工作室

2017-11-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东方网通讯员陶建幸9月24日报道:如何做好社区居民的就业难问题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同时又是政府工作的难点.对此,上海徐汇区凌云街道对社区内特殊

东方网通讯员陶建幸9月24日报道:如何做好社区居民的就业难问题是百姓关注的焦点,同时又是政府工作的难点。对此,上海徐汇区凌云街道对社区内特殊人员的就业难问题关爱有加,将此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摆上议事日程。2008年10月"凌云街道特别援助工作室"作为街道的特色便民服务应运而生。

所谓特别援助工作室,主要为社区内刑释解教人员、残疾残缺人员、大龄无技能人员等弱势群体提供特别援助服务。其设立宗旨就是为社区内有特殊困难的失业无业者量身打造就业平台,为包括两劳人员在内的有各种特殊困难的求职者搭建桥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为了将此工作落到实处,作为凌云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党总支书记的杨宇欣,他提议劳动保障所创设特别援助窗口,街道领导予以支持,特别在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上提供保障,并从富有经验的就业援助员中挑选骨干高静作为工作室成员,在街道事务受理中心特辟办公场所接待求职者。

在日常工作中,他们结合再就业工作的实际,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徐汇特点、凌云特色的创建充分就业的新路子。他们的具体做法杨宇欣等总结出"五步工作法":

第一步:创设开发社区特殊援助对象岗位库,提升求职成功率。他们融合了社区内外岗位资源设立了具有凌云特色的社区岗位库,并每日进行动态更新,确保库内每天有60个以上的各类岗位供社区困难对象选择。岗位库中既有社区托底岗位,也有建立良好关系的各类企事业单位,更多的则是通过他们主动出击,大力开发资源而取得的岗位。

他们能确保一个月内将要求不高的非特殊对象实现正式上岗,以岗位库的形式不断充实、提升和完善促进就业的渠道和保障。针对特殊援助对象的岗位开发,则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提升特殊人员的录用比率。

第二步:设立特别援助工作台帐,一人一表跟踪动态。多年来,特别援助工作室硕果累累,多本工作台帐的封面已经被摸得发黑。翻开台帐,里面密密麻麻的记录着求职者的姓名、年龄、身份证号码、户籍、居住地址、通讯方式、身体状况(缺陷)、技能特长、奖惩记录和家庭背景困难情况等等内容,字里行间充满特别援助工作室对于每一位求职者的专注,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更是将这些内容牢记在心,如数家珍。

第三步:全程陪同各类面试,致力于特殊对象早日融入(回归)社会。在针对不同对象的接待方式上,工作室力求做到专业化、细致化和多元化。在工作室成立之初,他们对于每一个求职者的求职之路进行全程追踪和分析。为突出特别援助工作室对特殊人员的关爱,他们不仅在面试时全程陪同,以增强求职者的信心及面试的成功率,而在此之前,从岗位配对到联系招聘单位,工作室同仁无不全力以赴,毕竟许多招聘单位在得知面试者是两劳人员或者有特殊障碍时常常都会婉言谢绝,所以在面试之前工作室经常先和用人单位充分沟通,还不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请求"对方给予这些特殊人员回归社会的机会。

在做足事前功课的情况下,面试成功率大幅提升,看着求职者开心的笑容,工作人员也感到欣慰。

第四步:刑释解教难就业,家属先行效果佳。凌云社区刑释解教人员众多,多年来这部分人群对本社区的和谐与稳定带来了诸多隐患。他们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初期便创设了两劳就业家属先行的促进就业新思路,进行了一系列刑释解教人员的摸底工作。

主动上门了解相对比较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家庭情况,并做好安抚工作;再对个案进行分析,针对不能及时安置的刑释解教人员,通过沟通的方式,把家属先行解决工作的办法告知他们,取得他们的理解与配合;通过职业指导,进一步沟通帮助这部分人群的家属优先给予推荐和安置,让他们先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现状,择机再解决刑释解教人员本人。

第五步:做好凝聚力工程,定期慰问特殊群体。创建同样需要爱心,每逢这些求职者生日,工作室都会寄上生日贺卡,对于一些有特别障碍的求职者,他们还会上门走访,并鼓励他们乐观生活。如此周到的援助服务换来的是远近闻名的知名度,许多跨区的求职者都慕名前来,特别援助工作室常常忙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从来不叫苦不叫累,以温暖微笑服务八方来客。

他们在帮困助学方面做得非常长远的,每一位就业援助员每年主动捐出83元以帮助就业困难家庭的子女助学,大家同心同德共同奋进,以"超越平凡"的关爱感动,感化了特殊人群的心灵,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据统计:四年来,特别援助工作共帮助解决了210名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其中为110名刑释解教人员(家属)先后解决了就业问题。截止目前,凌云社区辖区内没有一名刑释解教人员因就业问题导致生活困难而上访,凸显了创新工作的实效,维护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凌云街道为此已连续三年获徐汇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先进单位,去年荣膺区模范示范街道殊荣。

走进特别援助工作室,只见其墙上见不到墙壁本来的颜色,因为那30多面锦旗一层又一层的铺天盖地,常常被人们称作"功德墙"所覆盖。看着这些成绩的标志,工作室的成员都踌躇满志,并立志要将这些红色锦旗变成新的动力,加倍努力,更好地服务惠及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