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鼎丞与陈毅 张鼎丞与粟裕在苏皖并肩抗日
1938年1月,闽西南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开赴苏皖抗日战场,张鼎丞为司令员。同时,粟裕率领浙闽边区游击队总队和抗日救亡干部学校部分人员组成战地服务队,也开赴皖南,参加新四军的战斗序列。粟裕率领的主力到达安徽歙县岩寺地区后,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中央军委决定张鼎丞仍任第二支队司令员兼中共东南局委员,粟裕为副司令员。
1938年4月,张鼎丞、粟裕率领的新四军二支队到达苏皖抗日前线后,抓紧时机,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召开了连以上干部会议。张鼎丞在会议上作了《关于目前抗战形势和第二支队今后任务》的报告,粟裕《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的报告。经过整训,二支队初步实现了从游击战向正规战转变。
6月中旬,张鼎丞和粟裕率领二支队,开到宁芜(湖)铁路以东和宁杭公路以西的江宁、句容、当涂、高淳一带,打击日寇,开辟敌后根据地。在坚持江南抗日中,张鼎丞和粟裕率领二支队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深入敌后,独立自主地壮大自己,然后继续向东向北发展的方针”,在异常复杂的宁沪杭地区,与日伪军进行了上百次英勇的斗争,顺利地完成了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发展党组织等各项任务。
先后帮助建立了当涂、宣城、江阴、潥阳等县的抗战动员委员会。
按照“一边打仗,一边建军”的方针,放手发动群众扩大武装。到1939年4月的一年时间里,二支队由原来的2800多人,发展到6000多人,还建立和发展了工农为骨干的地方武装。
1945年10月,中央为了加强华中军事工作的领导,派张鼎丞到华中担任苏皖军区司令员,张鼎丞考虑到粟裕在苏皖多年,熟悉情况,作战经验丰富,因此他向中央建议改由粟裕任司令员,自己担任副司令员,中央通过讨论同意了他的建议。
10月27日,华中局转达了中央命令,任命粟裕、张鼎丞为苏皖军区正副司令员。粟裕得知后,请业务部们文件暂缓下发,三次向华中局请求改任张鼎丞为正司令员,他为助手。并且亲自电呈中央,请求改任正副职。他在电报上说:
“职(粟裕)在华中局阅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此重任。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各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前为长辈;抗战初期,为职上司;近数年来,又在中央直接领导之下,功绩卓著,且对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
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符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所给予的光荣任务。”
不久,中央答复认为粟裕的提议“是有道理的”,“同意以张鼎丞同志任华中军区(此时不称苏皖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张鼎丞和粟裕这种互谦互让,以大局为重,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宽阔胸襟,在华中传为美谈。
张鼎丞就任华中军区司令员以后,他和粟裕立即着手军区的组建和野战军的整编工作。与此同时,根据中央关于华中我军“就地向四周扩展,夺取广大乡村及许多县城”的指示,迅速向负隅顽抗的日伪军发起进攻。11月初,张鼎丞和粟裕集中第六、七、八纵队和苏中军区共15个团的兵力向日军的最后据点——高邮城发起进攻。此役,张鼎丞率第八纵队从北面强攻高邮城,粟裕率第七纵队到高邮南面,拿下邵伯。南北夹击,聚歼该地区拒降之敌。
解放后,他们都非常珍惜从革命战争年代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晚年,在张鼎丞病重期间,粟裕经常到医院去探望张鼎丞,张鼎丞也很感激粟裕对他至死不渝的战友情!他们的友情成为革命老前辈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