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平扎染 张晓平:五味杂陈的“扎染”人生

2017-07-19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喜:64岁成传承人 惑:年轻人不愿学 今年6月8日,64岁的张晓平获得了自贡小三绝之一的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张晓

喜:64岁成传承人 惑:年轻人不愿学 今年6月8日,64岁的张晓平获得了自贡小三绝之一的扎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张晓平说:“扎染有很多偶然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来完成,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扎染作品都是不可重复的。

” “盐、恐龙、彩灯”素来被誉为自贡的“三绝”,然而外地人很少知道,其实自贡还有“小三绝”——龚扇、扎染、剪纸。2012年6月8日,四川省文化厅正式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名单,自贡64岁的张晓平获得了自贡小三绝之一——扎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

“我们以前学习扎染没有成文的记载,都是靠自己细心观察,再慢慢模仿。”张晓平是从父亲张宇仲那里学扎染,张宇仲是从母亲张玉书、婶娘王孟涵那里学来的,张晓平是张家扎染技术的第三代传承人。

谈起张家扎染技术,张晓平掩饰不住心头的自豪。心血之作 为父亲遗愿完成红楼十二钗扎染 自贡的扎染可溯源到秦汉。

它是由劳动人民所创的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代传统工艺。在漫长的历史中,母女、姐妹、邻里之间自发传承,互相学习、口传心授,让扎染技艺得以传承。 “我要感谢我的父亲,我的扎染技艺都是由他传授的。”张晓平的父亲张宇仲是自贡扎染的发掘、创新者和设计大师,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张晓平从小便对扎染感兴趣。

“我手上有一件已经设计、制作了6年的作品。”张晓平告诉记者,她正在设计、制作的这幅作品名叫《红楼十二钗》,汇聚了父亲和自己两代人的心血,2006年刚开始设计这件作品时,父亲便去世,只能由她承担起完成这幅作品的重任。

这幅作品将栩栩如生地展现《红楼梦》中的十二个人物,每个人都将有2.3米高,2米宽,“这件作品是绝无仅有的。

”扎染人生 引领扎染走出国门 1979年,张晓平同父亲一起参加四川省美研所的“蓝印花布研究项目—扎染的开发和研究”。她细心收集和整理出民间“扎染”、“竹签画粉稿”、“镪水花”等十几个品种。

在继承民间传统技艺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染缬技法和扎染效果,将自贡扎染染缬技艺初步归纳为:撮、串、叠、塔、绞五大类技法及单色、多色套染、晕染等技法。 1978年张晓平研制恢复的“挂钩扎”(鱼子缬)扎染和服腰带出口日本,为自贡扎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引领自贡扎染走出了国门。

1979年9月,自贡扎染工艺品在香港大新公司试展,获得港商、外商青睐,从此,在成都、北京、香港和日本、美国等地都展出。

张晓平作为中国扎染代表随中国文化部在毛里求斯等国家参加了中国扎染、蜡染展览。扎染之美 图案丰富做工精细件件不同 “自贡扎染的特色就在于技艺的创新、色彩图案丰富、做工精细。”张晓平介绍,在云南等地区也有扎染,但他们的特点比较单一,主要是以蓝底白花为主。

“我们自贡扎染的图案很丰富,有书法、花鸟、人物、动物等。”张晓平说,一件作品再怎么优秀,都不可能有第二幅一模一样的。“扎染有很多偶然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来完成,都会出现不同的效果,扎染作品都是不可重复性的,即使要复制,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 “一幅作品有可能几小时就能完成,也有可能几年、十几年。”张晓平说,要创作出一幅好作品,必须要有耐心,同时还要不断的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实现扎染技艺的超越。

传承之惑 难寻精通的“全能选手” 在扎染技艺取得长足进步之时,扎染传承也面临着人才缺乏的困境。 “培养传承人成了当务之急。现在都还没找到一个合适的。

”自贡市扎染工艺厂厂长王杰明说,张晓平已经成了自贡市扎染工艺厂的一张“名片”,在提高自贡扎染知名度、提升产品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后工艺厂将朝着开发高端工艺品、精品等方向发展。现在厂里共有70多名员工,有几位比较出色的,但是都是某一个环节做得比较好,真正能全程亲自做出好作品的少之又少,很难找到像张晓平一样的“全能选手”。

设计图案、扎花、浸染……用张晓平的话来说,一个优秀的传承人应该是“全才”,即从开始的图案设计到最后的成品,一个人都能熟练地操作。

不仅如此,还要有能拿得出手的几幅好作品,并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 受母亲的影响,张晓平的女儿张颖在扎染方面也很优秀,但只对设计图案这一环节感兴趣,剩下的扎花、浸染等环节基本都是由其他人完成,“她设计的图案很前卫,没我们这一代人那么传统。

”张晓平几次想说服女儿作传承人,把其他几个环节技艺传授给女儿,但都遭到了拒绝。传承之愿 培养出传承人才愿退休 张晓平说,培养一个传承人是很费力的一件事,要求之高堪称“百里挑一”。

首先要本人都这个感兴趣、要有耐心,其次还要看扎染天赋,“只有培养出了合格的传承人才能安心的退休啊。”张晓平说,女儿对传承技艺不赶兴趣,她只好从厂里员工中进行挑选,“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我都很开心了。

” 目前,自贡市扎染工艺厂已自贡各学校的课外教学实验基地,“这也是发掘传承人的一个方式。”王杰明表示,目前该厂已经编制了小学美术教材《自贡扎染》,并与四川理工学院美术系等师生经常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他们的一些设计思路也有很好的,很值得采纳,我们也会跟学校深入合作下去,把自贡扎染发展光大。

” 华西城市读本实习记者 敖陶记者 熊强 摄影报道

自贡扎染 自贡扎染既泼墨写意,又精琢细节,不用刻版,靠人工扎缬。由于每次扎缬的面积松紧不一,多色调套染时间不同,使得每幅扎染图效果不尽相同,加之在扎缬的边缘由于染料渗透程度不同,形成色调浓度变化,使染出的纺织品显出千变万化的冰裂、皱痕,色调浓淡各异,宛如烧制瓷器产生的“窑变”,使色彩更加丰富。

自贡扎染选料不仅有棉布,还可用丝绸、缎、乔其纱等。同时,图案方面吸收了中国画、装饰画、油画以及现代一些流派的表现手法,保持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人物简介 张晓平 张晓平,女,64岁。2012年6月获传统手工技艺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传承人”称号。 1972年进入扎染工艺厂后,在父亲的传授下,长期致力于民间染缬技艺的研究和拔染、扎染工艺的设计制作。

1978年研制恢复的“挂钩扎”(鱼子缬)扎染和服腰带出口日本,并培训“挂钩扎”技工10人,为自贡扎染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82 年和 2009年,先后受四川美术学院染织系和成都文产学院传媒系的邀请,为学生上染缬课。

1991年8月,作为中国扎染代表随中国文化部在毛里求斯参加“中国扎染、蜡染展览”。 1986年,设计制作的扎染作品“蝴蝶桌布”、“菊花桌布”为重庆博物馆收藏。

1988年,扎染作品“簪花仕女”、“变形牡丹”、“粉蝶变形菊花”为四川省博物馆收藏。 1984年,设计制作的扎染旅游纪念品一套,获得四川省计划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旅游品内销工艺品——银奖”。

1990年,设计制作的扎染面料,在“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年”博览会上,获铜奖。 2009年,设计制作的“敦煌壁画”,在“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暨旅游纪念品汇报展”上,获“省工艺美术精品——金奖”。 2009年,设计制作的“熊猫壁画”,在“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暨旅游纪念品汇报展”上,获“省工艺美术精品——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