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缘堂随笔丰子恺 缘缘堂随笔:丰子恺随笔的通称
缘缘堂是丰子恺先生寓所之名,说起缘缘堂缘由来,还有一段小故事:1924年,弘一法师(李叔同,子恺先生的老师),云游经过上海,来到永义里丰子恺家中,子恺与弘一法师商量要为自己寓所命名。弘一法师叫他在小方纸写了许多自己喜欢而又相互搭配的字。
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阄,打开来都是“缘”字,于是将寓所命名为“缘缘堂”,当即请弘一法师写了一副横额,装裱后挂在永义里的寓所中,这便是缘缘堂名称的由来。
其实缘缘堂并没有厅堂,是一个象征性的名称,以后丰子恺每迁居哪里,横披便挂在哪里,一直到1933年在故乡石门湾造成像样的宅院,给缘缘堂赋予真的形。 子恺先生在《我的漫画》一文中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
他常说:“漫画和随笔是一对孪生姐妹,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漫者,随意也,因此,他的随笔实际上也可称为“漫文”。缘缘堂随笔可以说是丰子恺随笔的通称,这些随笔很多写于石门湾缘缘堂时期,以1934年、1935年为多产时期,每天都写,甚至一天作两篇之多。缘缘堂的随笔,反映社会的残酷、悲惨、不平等、虚伪、尔虞我诈。
他在《吃瓜子》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在吃瓜子的声音中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将来此道发展起来,恐怕“全中国也可消灭在‘格、呸’,‘的、的’的声音中呢”?《肉腿》则有力地控诉了社会的不平等:农村大旱,全村男女老少齐出动踏水车,在他们赤裸裸的肉腿不停地蹬着水车中,作者联想到都市富人舞场里扭动的肉腿……除了写社会题材之外,儿童题材也是缘缘堂随笔的特点,丰子恺先生热爱儿童的那种情感,在随笔中流露得并不比漫画中少。
《华瞻的日记》是一篇多么天真烂漫的小品啊!
作者完全陶醉在孩子的感情之中了。他屏除了大人的一切成见来窥视儿童纯洁的心灵,觉得大人们的行为,真是越看越希奇了。 《作父亲》一文描写小贩子因孩子们争着要买,便不让价,孩子们买不成小鸡,哭哭啼啼回屋里去。
此篇小文是以平易的手法,通过世间琐屑平凡的题材来阐述人生哲理。郁达夫在他编选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2集)》的导言中说:“人家只晓得他的漫画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灵达处反远出他的画笔之上”。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曾把《吃瓜子》等十三篇缘缘堂随笔译成日文,在译者的话里曾说:“著者丰子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这并不是因为他多才多艺,会弹钢琴,作漫画,写随笔的缘故,我所喜欢的,乃是他像艺术家的真率,对于万物丰富的爱和他的气品、气骨。
如果在现代要想寻找陶渊明、王维那样的人物,那么,就是他了吧。他在庞杂诈伪的海派文人之中,有鹤立鸡群之感。” 我爱子恺先生之漫画,更爱子恺先生洞察社会、透视人生之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