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最有男人味的10大性感男人【图】
不朽的绅士——格利高里·派克(Gregory Peck)
生于1916年4月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逝世于2003年6月12日 ,美国加州洛杉矶
说起格利高里·派克,我们会想起《杀死一只知更鸟》,因为他凭借这部影片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我们还会想起《罗马假日》,因为它让全世界人认识了天使般的奥黛丽·赫本。
派克以他的谦和风度赢得了人们的敬重,他曾被誉为“一生都值得爱的男人”。而比起许多后起明星,派克更因为从未传出过任何丑闻而在好莱坞显得出淤泥而不染。格利高里·派克不愧是不朽的美国绅士!
脆弱孤独的悲剧美男子——蒙哥马利·克利夫特(Montgomery Clift)
生于1920年10月17日,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
逝世于1966年7月23日 ,美国纽约,死于冠状动脉闭塞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他有一张天生的镜头脸,摄影师无须费力去寻找斜切45度,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完美无缺,五官无论是单开细品,还是合论整体,都无可挑剔,即使用最苛刻的美学标准来测量,也是完全符合三停五眼的样板美男,就连光线投射在脸上的阴影,都仿佛经过精确计算。
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与同时代的其他男明星相比,他不像马龙·白兰度那般的特立独行,也没有詹姆斯·迪恩那样惊鸿一瞥的传奇,更不曾拥有格里高利·派克那样的幸福美满。他性格脆弱而又过分敏感,他终日在酒精与大麻中迷醉沉沦,他四获奥斯卡题名,却从没拿过一个小金人,他一生从不追求什么幸福,因为幸福对他来说是个玩笑。
他在银幕上的形象贯穿着阴郁悲伤孤独,还有一种近乎儿童般的依赖感。他所有的电影也都是悲剧或者是带有不太明亮的色彩,即使你没有看过他的影片,你也能从他的照片上感觉出来。他仿佛就是一片孤独的云,静静飘过一片不属于自己的天空,找不到驻足的理由,也没有期待的归途。在银幕上,当你注视他的时候,已经看尽了他一生的悲欢。
50年代,蒙哥马利·克利夫特与马龙·白兰度成为了年轻人的偶像,詹姆斯·迪恩同时崇拜他们两人,在詹姆斯·迪恩的电影里,可以同时看到白兰度的不羁与叛逆,蒙哥马利的懒散,冷漠与颓美。詹姆斯·迪恩在演出了第一部影片之后,曾给他崇拜的人蒙哥马利打过一个电话,可惜当时电话那头的蒙哥马利自顾不暇。迪恩死后蒙哥马利才看到他演的电影。一次酒后他哭着对朋友说,他很后悔。
人浪子——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
生于1924年4月3日,美国奥马哈州内布拉斯加市
逝世于2004年7月1日,美国洛杉矶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中心
表演是所有艺术当中最没有神秘感的一种,每当我们想要隐藏或是假装什么时,我们就来表演,大多数人平时也生活在演戏当中。——马龙·白兰度
性格桀骜不驯的马龙·白兰度毋庸置疑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演员之一。他那倔强的神态,与他那含糊不清的咬字吐音,以及他那叛逆的个性,为他自己,也为观众建立一种风格,一种特性,一种典范。他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徵,又有令人称道的出色演技。自1950年登上大银幕以来,白兰度在其半个世纪的从影生涯中为观众塑造了无数经典形象,从《欲望号街车》到《教父》,白兰度总共获得过7次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两度获封影帝,在奥斯卡的历史上,能够像白兰度这样在30岁前就获4次奥斯卡提名的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蓝色双眸的完美男人——保罗·纽曼(Paul Newman)
生于1925年1月26日,美国俄亥俄州
逝世于2008年9月26日 ,美国康涅狄格州
“看到了纽曼,才知道什么叫男人!”他阳光俊朗又性感妩媚,正气凛然又狡黠诡诈,坚如磐石又柔情似水,激情四射又严谨冷静。男人想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人生到如此至臻至美境界,足矣!他用40年的美满婚姻证明自己是专情的family man,其妻子伍德沃德幸福地说道:“嫁给保罗,就是嫁给一个最体贴最浪漫的男人。
没错,男人两个字似乎就是为纽曼而准备的。刚毅的嘴唇,修长的鼻梁,优雅的举止,特别是那双深邃如大海的蓝色双眸。无论是电影中扮演的角色,还是现实生活中真是的自我,保罗·纽曼均无愧男人两个字!
叛逆偶像的鼻祖——詹姆斯·迪恩(James Dean)
生于1931年2月8日,美国印第安纳州
逝世于1955年9月30日,美国加州,车祸
他既是男孩,又是男人;他既温柔又暴烈,他既脆弱又顽强;他既骄横跋扈又软弱无力。他创造了一种新的性感模式,用带着几分邪气的危险眼神挑逗镜头,诱惑世界!
詹姆斯·迪恩一生只拍了三部电影。不过,即使他一生只拍一部电影,他依旧是50年代最伟大的男明星之一。他拍过的电影分别为《伊甸园之东》、《无因的反叛》和《巨人》 。光是这些名字就足够激发出史诗的观感,而三部影片也确如其名,构成了原子时代青年的英雄诗篇三部曲,充满美感和困扰……
詹姆斯·迪恩是永恒的斗争的化身。或是纯真与老练的斗争,或是青春与成熟的斗争,或是男人与他的形象的斗争。但在每个方面,他的斗争都如镜子般观照出无因的反叛的那一代。他的痛苦在银幕内外均极度真实,他欢愉的瞬间则少有而珍贵。他成为我们的偶像的原因不在于他的完美,而在于他完美地呈现出了这个时代被损坏然而美丽的灵魂……
法兰西太阳神——阿兰·德龙(Alain Delon)
生于1935年11月8日,法国巴黎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不知道佐罗的,也就是说,没有不知道阿兰·德龙的。这位英俊的法国小生,为那个年代的人留下了永恒的佐罗形象,就像他的前任未婚妻罗蜜·施奈德为我们留下永恒的茜茜公主一样,永远无法忘怀。
他在演艺上是成功的,他从影50多个春秋,主演了80多部电影,塑造了80余个性格各异的人物,但他在爱情上是却是失败的,他先后与4个女人共同生活过,但晚年却孑然一身。阿兰·德龙一生极具传奇色彩。他本身就是一部演不完的电影。“任何人都无法撰写我的历史。”他曾这样对人说。
披头士的灵魂——约翰·列侬(John Lennon)
生于1940年10月9日,英国利物浦
逝世于1980年12月8日 ,美国纽约,遭枪杀
毫无疑问,披头士(The Beatles)是整个六、七十年代的标志,他们象征了狂热、先锋、敏感,也代表了吸毒、纵欲,但它的确影响了整一代人的思想。而约翰·列侬这个摇滚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披头士乐队的灵魂人物,诗人,社会活动家,反战者。他曾沉溺于海洛因制造出的幻觉,尝试过尖叫治疗法,吃过各种药物想要延长寿命;他热衷于沉思、斋戒以及其他一些更加玄虚的事物;他曾以长发长须遮面,活像原始丛林里跑出来的野人;他曾花26万美元买下一头奶牛,创下史上最昂贵牲口的吉尼斯纪录;他笃信星相学和数字命理学,并在这两个学派的指引下开始没有目标的环球流浪。他是报章杂志的操控者,只有他,躺在床上也可以为和平示威。
然而,1980年的12月8日晚11点,随着纽约上空的五声枪响,列侬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旅程,随后,整个世界都开始了哭泣,不仅因为枪响后,解散十年的披头士乐队最后的一丝重组希望被彻底毁灭,更因为从此后,整个西方社会永远失去了一个嬉皮文化国度里的国王,并让无数的亚文化群随之丢失了最后的精神寄托和信仰。真的就是那么神奇,偶然中也蕴涵着必然,上个世纪曾经作为“嬉皮文化”催化剂的摇滚乐也在列侬入葬后悄然远去,虽然它的躯壳还在,而且通过音乐形式的变化与扩展更趋繁荣和有影响力,但它倡导的仁爱与和平、自由和独立的音乐精神却已经完全被声色犬马的娱乐性所替代,再也难现昔日纯粹自然的本性色彩
武之圣者——李小龙(Bruce Lee)
生于1940年11月2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
逝世于1973年7月20日,中国香港
李小龙是一个不朽的名字,他不只属于电影或武术,甚至也不只属于中国,他是一个伟大的人,就像乔丹和阿里在全世界范围内并不以民族或肤色为局限得到无数不同国家人们的尊敬、崇拜和纪念一样,李小龙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这个时代,你可以看到即便是被李小龙在电影中不断嘲弄的日本人也真心拜服他,将其奉为“武之圣者”,只是做为诞生了李小龙的这个民族中的一员,我们尤其感到骄傲。事实上,如果你了解李小龙在世界上得到了巨大尊敬和崇拜,你会发现,我们对这位民族的骄子实在淡忘太多了!
流氓爵士——米克·贾格尔(Mick Jagger)
生于1943年7月26日,英国肯特郡
我引诱观众……当然,我在做的是一件性事。我跳舞,所有的舞步都是性的表达。——米克·贾格尔
米克·贾格尔作为滚石乐队(the Rolling Stones)的主唱,他是摇滚乐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主唱之一。他那尖声尖气的声音、性感的厚嘴,瘦骨如柴的身材成为六七十年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滚石乐队曾提出这样一种口号“滚石要超越贝多芬”,如今的滚石乐队早已实现了诺言,他们绝对无愧为“当今最伟大的摇滚乐队”的封号,滚石四十年的音乐生涯,几乎伴随整部摇滚乐史。
最初,滚石的创作只是模仿披头士的风格,连穿着打扮也和披头士一样。后来,他们决意摆脱披头士式的形象,穿上街上最随便的服装,把头发留得比披头士还长,乱蓬蓬的,树立起“粗鲁、叛逆、威胁”的形象。
火焰上狂舞的幽灵——吉姆·莫里森(Jim Morrison )
生于1943年11月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摩尔本市
逝世于1971年7月3日,法国巴黎寓所的浴池里,因吸毒过量引起的心脏病发作
我们因付出自己感知的疑问而满足,我们原先是在山脚下疯狂起舞的幽灵,如今变成了在黑暗中凝视前方的眼睛!——吉姆·莫里森
吉姆·莫里森是一个诗人、艺术家、偶像、摇滚歌手乃至是一个天才,他也可以是一个疯子、堕落分子、瘾君子、心理变态者、甚至是个流氓。也许正因为莫里森的双重人格,才使他成为一个争议极大的摇滚歌星。但他仍然无疑是西方流行音乐史上一颗不可磨灭的明星,他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为一代又一代的摇滚乐爱好者为之感叹和痴迷。他所组建的大门乐队(The Doors)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风靡一时的迷幻摇滚乐队,此乐队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大胆的歌曲内容而饱受争议。乐队的名字来自威廉-布莱克的一句诗:“感知的大门敞开了。”极富诗意。
吉姆·莫里森是个不愿,不能也不懂得妥协的人,他所做的音乐也一样。吉姆·莫里森曾说:“对我来说,这些所谓的现场表演根本就不是真正的艺术,但这对我们与人们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更多的人走进了我们这个幻觉的世界。”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吉姆·莫里森仍然是乐迷心中的偶像,其程度比六十年代丝毫不减。
吉姆·莫里森是二十世纪最酷的摇滚偶像,最非凡的天才,他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墓地的墓碑雕像,已成为流行文化的朝圣之所。毫无疑问,吉姆·莫里森骚动着的精神永远不会和他的肉体一同消失在墓碑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