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贺岁时 偶现黑马不如广有良驹

2018-03-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又是一年贺岁时.还是贺岁档那块蛋糕,只不过分食者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将有70余部新片在此间粉墨登场.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各种话题齐飞,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胃口.在这些华丽的外在元素之外,商业片的类型意识开始超越非理性冲动,在注重视听效果的同时,不忘打磨故事内核,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无特效.非奇观的文艺片.纪录片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凭借精良的艺术质量和独特的选材视角,收获专家的高口碑,丰富人们的观影选择,使市场呈现多层次的产品布局.我们仿佛听到中国电影在引吭高歌.这歌声

又是一年贺岁时。还是贺岁档那块蛋糕,只不过分食者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将有70余部新片在此间粉墨登场。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各种话题齐飞,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胃口。在这些华丽的外在元素之外,商业片的类型意识开始超越非理性冲动,在注重视听效果的同时,不忘打磨故事内核,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无特效、非奇观的文艺片、纪录片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彩,凭借精良的艺术质量和独特的选材视角,收获专家的高口碑,丰富人们的观影选择,使市场呈现多层次的产品布局。我们仿佛听到中国电影在引吭高歌。这歌声中,仍有产业高速前进的喧嚣骚动,却又多了几分艺术探索的恬静美好。

继11月青年导演刘雨霖将父亲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拍成同名电影,引发观众对婚姻问题的思考之后,贺岁档又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张末执导的《28岁未成年》临时调档,与其父张艺谋导演的《长城》打起擂台。继《满城尽带黄金甲》之后,张艺谋再度扛起古装大旗,从策划到执行遵照好莱坞工业流程,使《长城》上映以来占据票房与话题之重,评论家甚至将其视为富有启示性的工业之光。而曾参与父亲三部影片创作的张末第一次当导演,选择了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小妞电影类型。前有同一IP改编的同名网络剧营造的舆论热度,后有父女同台竞技的话题噱头,再加上该片活泼格调之下略带思考的女性视角,《28岁未成年》获得6.2分的豆瓣评分,也算交上了合格答卷。有趣的是,同是奇幻题材,爸爸选择英雄为保家卫国与怪兽殊死搏斗的宏大叙事,女儿尝试让心智穿越回18岁、重新审视人生的青春视角。这恰好代表着两代电影人不同的创作思路——一个喜欢阐释大情怀,一个热衷描摹小悲欢。

如果把张艺谋和张末的艺术接力视为“女承父业”,那么贺岁档其他新老电影人的合作则超出家庭范畴,有了更广泛的象征意味——成龙搭档70后导演丁晟,带来动作喜剧《铁道飞虎》;导演新人程耳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请来戏骨级演员葛优;王家卫在《摆渡人》中当起监制,为初执导筒的作家张嘉佳保驾护航……新老两代电影人通过作品对话,使贺岁档成为不同创作思维交汇、族群间频繁互动的场域。传统影人大多科班出身,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总试图通过电影探索民族的文化历史和心理结构;而新影人既有初涉影坛的新生代,也有半路出家的跨界者,他们对时代新思潮、艺术新方法、工业化运作触觉敏锐。两代人互相启发,使新的作品形态、创作方法走向市场前台,为产业开拓发展空间。

贺岁档另一个特点是喜剧电影的显著增多和喜剧人在银幕上的集中亮相。暌违喜剧两年的葛优出现在叶伟信执导的《锋味江湖之决战食神》中;周星驰以《西游伏妖篇》续写他与西游题材的不解之缘;还有王宝强首次自导自演的《大闹天竺》,陈赫和肖央领衔主演的《超级快递》,因金城武和梁朝伟出演而极具话题性的《摆渡人》……一批喜剧电影和喜剧人集中涌现,吹响了贺岁喜剧回归的号角。

从《红番区》《甲方乙方》到《不见不散》,贺岁档诞生之初本以热闹喜庆的喜剧为主。随着电影市场化的深入推进,从业者意识到贺岁档蕴藏的变现能力,这块票房“馅饼”成了兵家争夺之地。各式商业片纷至沓来,传统意义上的贺岁喜剧成了稀缺品,贺岁档的传统文化意味淡了许多。一些片方只知赶档期、争票房,忽略了观众的文化习惯,让一批与贺岁心情背道而驰的作品登上银幕,导致市场不认可、观众不买账、票房“馅饼”变“陷阱”的尴尬局面。每个档期都有形成的理由。尤其是贺岁档,寄托了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包含着时间与题材的双重含义。在信息时代,它已经变成一个虚拟平台,让观众聚集起来,点赞、吐槽,享受着共同消费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让贺岁片回归贺岁档,不仅是个别观众的呼声,也是为节日营造喜庆氛围的文化需求使然。不过,2017年贺岁喜剧的数量增多了,但它们的艺术质量能否突破以往堆积廉价笑料和网络热词、缺乏现实感动和思想深度的窠臼,使具有生活温暖的喜剧作品重新变成电影满汉全席上的主菜,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电影市场再大,也有天花板。贺岁档逐年递增的片目,必然挤压彼此的票房空间。但这混战拼抢,却也让观众获得了观看更多别样电影的机会。比如,民族气息浓郁的文艺片《塔洛》,描写工厂时代热血青春的《少年巴比伦》,拍摄故宫稀世文物修复故事的纪录电影《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中国电影已进入分众时代,深耕艺术品质、细分观影群体、满足受众精细化需求,成为市场发展的新动能。正如当下,集中入市的诸多影片着力点各异,气质相殊,使观众各取所好,更利于产业的深耕细作与更上层楼。

2016年是中国电影舆论环境复杂的一年。上半年,业内专家还预测未来中国总票房将超过2000亿元,上海国际电影节甚至举办了主题为“中国票房即将超越美国,成为老大还差几件事”的论坛。然而,紧接着的暑期档、国庆档票房惨淡,高歌猛进的中国电影市场忽然增速放缓,导致业界悲观情绪抬头,“拐点论”甚嚣尘上。所以,在某些人看来,2017年贺岁档不仅承载了娱乐大众的文化任务,更寄托了提振信心的产业使命。某部影片的票房潜质如何、能不能成爆款?贺岁档前半程能否冲刺成功,使2016年业绩较往年实现增长?后半程又该如何表现,才能营造开门红的大好势头?各项数字成了左右电影人心情的晴雨表。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焦虑。揠苗助长式的票房数字营造出的表面繁荣不重要,也不需要。偶尔惊现票房黑马,也不如处处有艺术良驹。尤其是面对《血战钢锯岭》《你的名字》等外国引进的口碑之作时,国产电影的质量掉没掉链子、有没有辜负观众的期待等深层指标,才应是电影人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