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女孩郭文景是美国 我在美国辅导奥赛 杭州15岁女生近距离感受美国教育“生态”
新华网杭州1月17日新媒体专电(记者余靖静)15岁的杭州二中高一女生郭文景,最近颇受关注。受美国教育培训机构邀请,她在2013年岁末至2014年年初的两周时间内,赴美为当地有志于参加信息学竞赛的学生辅导,并获报酬2000美元。
此前在中、美两国的信息学、数学奥林匹克比赛中,郭文景均取得相当不错的成绩,也结识了一批“学霸”朋友。这次赴美授课两周,她对美国当地的教育氛围有了更切身的感受。如何看待美国的基础教育和奥赛“生态”?她向新华社记者谈了自己的体会。
“大学之前美国孩子都在玩”并不确切
2013年下半年,刚上高一的郭文景获得了全国信息学奥赛一等奖、全国数学奥赛二等奖。此前在初三,她获美国信息学奥林匹克集训队前24名,还参加过美国数学奥林匹克前50名夏令营。因此结识了她的“学霸”朋友们,平时他们经常通过网络交流。
对于“在大学之前,中国孩子压力山大,美国孩子都在玩”的说法,郭文景觉得并不确切。在美国A-STAR教育培训机构担任信息学竞赛的客座讲师时,她所带的班级里有10多个孩子,年龄最大的学生在读高二,最小的孩子才读小学三、四年级。
郭文景相貌灵秀,尽管她刻意不扎马尾辫,改为长发披肩,希望自己显得成熟一些,但仍有美国家长不放心她的讲课质量,让自己的孩子上课录音,以便带回家“审核”。“录音设备就放在课桌上,我开始讲,那位学生就开始录。”郭文景说,说不紧张是假的。不过第二天开始,录音设备没再出现,她猜想,“自己过关了”。
放学后,她和这些学生家长也多有交流。“有一位妈妈问得特别仔细,其实她的孩子是我带的班上最出色的,最后考试中还拿了满分。”郭文景说。
美国“学霸”也刻苦,但更多出于兴趣
对于国内奥林匹克竞赛屡被批评“功利性过重”的观点,郭文景说,其实美国学生参加竞赛也带有功利性,“因为美国的大学都是自主招生,学校会很看重竞赛的成绩,所以家长也会要求孩子去学。”
但有所区别的是,美国这种“功利性的学习”还是要基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美国的培训机构、兴趣班不像国内遍地都是,开设信息学兴趣班就更少了,所以来参加奥赛培训的学生都是真正的‘粉丝’,在我们课上课下的交流中,他们关心和讨论的话题很专业。”
“他们玩的,不会比我们浅。”郭文景以中国学生用扑克牌速算三位数“163”的流行游戏为例,她发现,美国学生也玩类似游戏,不过玩的是“163”的升级版——用8张牌算4位数,用10张牌算5位数。
“美国的‘学霸’也很刻苦,但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竞赛上。”郭文景说,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拿第一、第二是常事,美国学生可能只能拿第四,但如果是按“同等题量”的“回报率”计算,后者才是胜者。
“不用完全否定‘题海战术’,但题目应该少而精,不该过多过滥。”郭文景说。
“基础教育,我选择中国”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把孩子送往国外读书,且有越来越低龄化的趋势。
郭文景的父母都是IT界人士,他们曾询问女儿,是否愿意去美国读高中?“我还是希望留在中国,因为这里的基础教育更扎实。”
回想小学六年级时,母亲教给她一个“小乌龟跑来跑去,就能画出少先队队徽、风车等图案”的软件,引发她对信息学的兴趣;为了支持她坚持自己的兴趣,父母和学校都大开绿灯,允许她打破正常的课表,参加美国时间的网上比赛、给美国学生讲课等等,郭文景觉得自己很幸运。
郭文景说,今后读大学,她依旧会选择信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