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划杨保军简历 中国城规院总规划师杨保军:走向协调发展
人民网上海9月15日电 记者陈云前方报道:由《国际金融报》联合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第一东方投资集团共同举办的“国际金融报·大城市群论坛”今天早上9点在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在下午的会议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杨保军演讲。内容如下:
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上午我们有幸听到各位嘉宾的精彩演讲,下面进行第三个议题,环境——第6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首先我做一个“走向协调发展”的演讲。得知上海举办这个活动,我毫不犹豫就过来了,去年我有幸参加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的研究和规划,这个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很多的举措已经出台了,比如说“9 2”。我们在媒体和学界推动这个工作,很有意义。结合这个主题,给大家展示一些图片。我认为第6城市群应该走向区位协调发展之路。
我们看看区位的协调景象,几年前我们说到的6大城市群,就是全球的最亮点,越亮的地方说明经济越发达。(幻灯片)从国内的夜间景象,这个是长三角、这个是珠三角,这个是京津塘。
目前,中国的区域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格局,有一个外商这样比喻,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把大门关闭了,现在他打开一个窗户,他就去珠三角了。现在大门打开了,我干吗不从大门进来呢。这是一句玩笑话。我们可以看到,目前这个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津京冀是大家议论最多的。为什么这里划三个圈?因为这个区域程度远远不如前两个。
中国去年排第三,超过了德国。大家都看到了这点给我们带来的机会,我们有数据表明,几大区域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几十年前那时候中国才解放不久,所以戈特曼不可能预见到中国什么时候会有一个改革开放,在八十年代产生了。珠三角的发展程度是很高的,但长三角的发展潜力是最大的。
现在的发展当中,环境问题的确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传统的GDP由于它的局限性,使得我们难以确认真实的增长,如果我们引用可持续性的指标,真实的储蓄率,我们就更能够清晰判别这个地区和这个城市的可持续性。
工程院院士课题的一项研究表明,最近几年我们国家的GDP发展很快,但真实的指标仅为现在的指标的20%、30%。为什么它低了呢?因为它要把对环境有损资源的部分抛掉,把教育的这块加进去,把无效的投资抛出掉。我们来看一看珠三角,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思考和见解,(播放幻灯片)1990年是红色这部分,而1995年的时候显示出的是大规模的土地资源消耗。
我们再看其中的一个城市,这是1990年的东莞,这是1995年的东莞、这是2000年的东莞,如果按这个模式发展下去,到2020年的东莞会是什么样呢?会持续下去吗?环境方面,虽然有所改善,但总体是在恶化。我们可以从这个图上看出臭氧的分布。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导致了产业升级非常困难,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面对这种情况,珠三角怎么办?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城市群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完成了这个工作,提出了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我们提出了内部整合,外部拓展,提出“泛珠三角”。这样就要求珠三角从原来的低速路走向高速路。这个战略构想具体落实有一些设想,随着区域条件的改善,实际上已经开始侵入到原有的长三角的范围了。
所以我们不要自封自己第几大,实际上就是你这边强大了,它的辐射力就出去了。(播放幻灯片)这是“泛珠三角”,一些产业正在这些地方开展。这些目标提出来之后,自身的基础设施架构和这个区的整体目标应该相配合、相一致,它必须在生态安全格局基础之上。另外政府在某些方面有一些政策性的引导,但不是取代市场。
回到长三角,我们长三角在发展当中也有需要关注的地方,比如说我们认为从水资源来说,“一江、一湖、一湾”,我刚从珠江回来,这里的赤潮面积远远大于过去。几项指标表明长三角是外资投资的高地。(播放幻灯片)2001年部分地区自香港流入的投资比较。
从产业结构可以看出来,这些城市当中除了上海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持平,说明城市功能相对平均,其他的城市主要以二产为主,也就是以制造业为主,意味着对土地和环境的压力依然不小。(播放幻灯片)长三角城市之间的联系强度,长三角和上海的联系比较大,南京和江苏的联系比较大,但是浙江的城市和江苏之间的城市联系很小,说明这里的一体化程度还不高,空间、资源整合的潜力还很大。
我们在发展当中也遇到一些环境问题,我们以苏州为例,有一点就是土地消耗非常快,根本难以持续。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要消耗4000亩地。生态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周边的山体在受到水污染、大气污染,这个“吴文化”的地方也受到了危害。我们看看一些开发模式,原有的水乡风貌被简单而粗暴的开发所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