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领导不遗余力的劝说干涉学生报考志愿为了什么?
据有关人士透露,去年他在南方Y省开展招生工作时,通过当地一所中学的多名学生中了解到,他们的校长要求该校高考分数超过660分的学生,都必须报考北京大学医学部。而今年,Y省有一所中学打算"劝说"高考成绩"达线"的学生都报清华的计划在学生们引起抗议和当地媒体报道下才没了下文。
其实这种强迫学生报志愿的情况并不只存在于Y省,在沿海的一些省份如H省、中部省份如S省都存在的,当地一些中学“劝说学生”不遗余力,进行着"动员"工作。但实际上,北京大学医学部早在一些数据上显示上发现端倪,这些相关省份的中学竟然存在着男考生集中报考护理系以及护理英语等专业,这些偏为女考生设置的专业。
那么为什么选择北京大学医学部呢?原因是"北京大学",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一些省份和地方有自己的一份标准。比如以有多少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这两所大学,为评判的指标来衡量一个中学的成绩是否出色,并会根据人数的多少给这所中学"加分",这些功利的教育考核标准的推出,就有学校跟着下水了,中学领导等跑去“劝说”学生的报考志愿,相对好进的"北京大学医学部"便成为他们专攻的领域。并且学校等会以高额的奖金作为奖励,这样一来,在不少贫困地区也就此涌现了"高考专业户",对考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巨大的扭曲。
而这些现象依旧泛滥的源头在哪?
考生方面,他们对于学校和相关专业的具体认知度还不够,有些考生会依赖于家长的选择,而有些考生对于所选专业存在着不确定性也是其动摇的所在;在家长方面,家长的观念使得孩子在精神上有一定的压力,认为遵从家长的意愿是较好的选择,他们往往会依据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做决定,这就间接地让孩子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和专业擦肩而过;而相关中学方面,他们则打着"感恩"和"回报"的旗号夺走学生追寻自己梦想的"自由",这是最廉价的手段,最能抵触到学生心理的方式。这些现象的本质充分体现了我们现在教育的弊端,教育部门是不是应该不再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