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理财陈雨露答案 谁在搅浑“理财”的池水——京沪70余家理财公司“吹牛”被罚的背后
新华社上海3月10日电(新华社记者周琳)“高收益、低风险、灵活存取”……悄然间冒出的众多理财公司,携带着种种难以抗拒的“诱惑”,进入了很多人的生活。
真有这样掉馅饼的好事?记者根据上海和北京工商部门的公开信息查询系统发现:过去一年中两城市有至少上百家类似金融信息、财富管理和资产管理类公司受到行政处罚,其中70余家原因在于“虚假宣传”!
本是互惠创新的新鲜事物,如果任由部分“老鼠”钻空子、搅浑水,不仅将损伤公众的利益,更将动摇这一行业的诚信之本。
“历史年化收益率125%”纯属杜撰——部分理财公司揽客基本靠“吹”
随着第三方理财的逐渐兴起,部分理财公司为了招揽客户,大肆进行虚假宣传。记者发现,2015年因虚假宣传被处罚的京沪70余家理财类企业中,其手法各有不同。
——“胡乱贴金”型:为吸引客户伪造公司荣誉。
上海虹亿金融信息有限公司就利用其企业网站和经营场所,虚构“年放贷额超3亿元、建立了350人的专业团队、成功控股内蒙古白云岩矿(镁矿)有限公司”等宣传内容。
监管部门核查却发现,至案发时该企业成立仅8个月,期间的金融信息服务总量和放贷额总计不足千万元,在职和办过聘用合同的工作人员仅15人,所谓“内蒙古白云岩矿(镁矿)有限公司”纯属虚构。
再例如,上海保熙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在其公司网站主页上发布了“历史成绩年化收益率125%”等内容,调查却发现完全系当事人杜撰。
——“傍大款”型:拉上强势机构为其“背书”。
北京睿尚源资产管理在其宣传材料和网站中表示,自己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得到国内外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的资产管理平台,并在公司住所悬挂分别标有“中国光大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十二家银行的简称及标识的标牌。实际上完全子虚乌有。
“保本保收益”?可能违规!
上海市工商局广告处处长应钧表示,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平台等投资理财类服务发展迅速,对企业资质规模或具体投融资项目的虚假和夸大宣传现象较为突出,有些企业为了抢占市场,夸大宣传企业的经营规模或成立时间,甚至杜撰一些企业的获利“事迹”,以此骗取投资人信任。
业内人士提醒投资者,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保本保收益”型广告可能违规。
据介绍,在宣传单页上,投资理财类广告常常以高额的投资回报预期吸引眼球,宣称“保本保收益”,却未将其中附带的条件一并明示,属于典型误导性质的虚假广告。
新广告法明确规定,除了国家另有规定的情况外,有投资回报预期的商品或服务广告,均不得对未来效果、收益等情况作出保证,不得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等。
“平台提供的是信息中介服务,项目并非是平台自身的,它怎能对不受自己掌控的项目承诺收益呢?这类产品承诺预期投资收益率是违法的。”应钧说。
二是只看注册资本不能证明公司“高大上”。
为了吸引投资者,有些企业在虚假宣传的同时,还会钻政策的空子,在注册或变更时故意将注册资本“提到”很高,以博取投资者的信任。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虹亿金融信息2015年6月最新公示的信息显示,虽然其两个自然人股东认缴2.7亿元注册资本,而实缴为0元。另一家因虚假宣传被罚的“好收益(北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目前实缴仅147万元。
“在商事登记改革后,企业可以先注册,而无需一次性将注册资本实缴到位。”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说,这一做法虽然并不违规,但确实可以为一些企业进行“高大上”的包装,可能会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
透支信任是最大的危机
少部分小平台浑水摸鱼的现象,一方面可能导致投资者蒙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可能影响行业的信任度,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的现象。
据了解,按照现行规定,注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管理、咨询、创业投资等为名称的公司,是没有资金门槛的。公司可以选择填写上亿元的注册资本,无需当场缴纳或即时资金到位,只需在一定时间内缴纳完毕即可。
“行业发展初期,会有小部分企业浑水摸鱼,一时间泥沙俱下。”刘春彦说,工商注册只是给企业发一个“身份证”,至于企业拿它是否去做了违法乱纪或伤害消费者权益的事,目前还缺乏有效及时的跟踪及反馈,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切实做好事中事后监管。
北京汇佳律师事务所律师邱宝昌提醒,在网络平台,用户很难知晓借出资金的真正用途,借款方借钱不还或是“挂羊头卖狗肉”,将资金挪作他用,甚至涉嫌非法集资,都会为用户带来损失,监管的技术和制度都有待加强。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监管意见已相继出台,下一步需要继续细化相关规则,推动行业进一步规范化。
“几乎没有一款理财产品可以同时做到超高收益、超低风险,还能灵活存取,如果遇到类似宣传,消费者就得仔细甄别。”邱宝昌说,要加强信息的公开透明度,确保消费者充分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