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科的书 武当道长王泰科的养生之道

2017-06-07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前后七点百病消.攥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采光引气注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须单举,五劳七伤向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前后七点百病消。攥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采光引气注丹田,海底捞针分两边。起落闪臂炼耳目,弓步轻云上九天。"这是武当道长王泰科的武当十二段锦健身口诀。采访王泰科几经波折,辗转得知他如今时常在武当山道教学院授课,有时则在武当山上静修,行踪飘忽不定。

武当山道教学院位于武当山静乐宫旁,秋日的暖阳光照大地,这里多了一份安宁与祥和。老道长王泰科身材高大,须发银白,一派仙风道骨。与其交流不免心怀忐忑,然而王泰科平和的语态逐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与自己的人生际遇相比,王泰科更愿与人分享他对道教医学的研究。

1943年,王泰科生于河南省南召县鹿鸣山的一个医药世家,之后辗转各地学习临床内外各科诊治,研究栽培、炮制中药技术。1983年遁入道门,1986年云游至武当山后潜心修炼,如今则常驻武当山道教学院授课讲学。

王泰科的眼睛重度近视,但他从不戴眼镜,上台阶更是一步登两三阶,日常观察全凭敏锐的直觉与经验。王泰科说,自己先天有眼疾又爱看书,视力逐年下降。及至归隐修道勤于锻炼,视力得以保持。王泰科翻出一本《大药性赋读本》,向记者讲述他与道医结缘的故事。

《大药性赋》传说始于晋代道医葛洪《抱朴子》,经历世代抄本,至今存卷无几,且讹谬颇多。原著180味药,历代名医续编280余味。王泰科花费数十年,从残存篇卷中摄取归纳,结合自己的实践整理增删至500味,集结成书。

王泰科每天埋头书中研究各类中草药,并以歌赋形式提纲挈领,归纳概括。他说这样便于普通百姓记忆,"毕竟能惠泽于民的医书才是好医书"。从网络上搜寻关于王泰科的资料,多出现以演练武当著名养生功十二段锦的视频。

武当十二段锦是在武当八段锦的基础上,完善起来的一套健身功法。最早见于道藏《玉轴真经》,千百年来由修行道人口口相传,师徒相承。王泰科数十年演练八段锦,又根据亲身体会以健身需要续编四段,遂成武当十二段锦。王泰科说,武当十二段锦属于慢动功,是一套为舒展筋肌的简易功法,适合各个年龄段,更适应中老年人。尤其对现代社会流行的骨质增生,以及颈、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道教素以养生闻名天下,王泰科也著有一本《大众养生功指南》,介绍了"睡功"、"六字诀"、武当十二段锦、四时药膳、日常养生保健方术等切实可行的多种养生方法。王泰科认为,所谓养生就是源于自然,源于朴素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

在王泰科的心目中,《黄帝内经》是养生的经典,其中的四气调神大论、上古天真论,既是医典又寓涵道法。在历代医典中,道医往往与中医相互融合,并无界限。中医是以个人体质为标准,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寻找根源。所以,中医需要具备多门知识,从炮制、配伍乃至采集的知识都得懂,才能称得上是完整的中医。

谈到中医的发展,王泰科眉头微皱感慨颇多。王泰科认为,如今的中医正逐渐西化,从药材加工到销售最后用到人身上,往往打了许多折扣,甚至假药、劣药横行。从医德来说,从医者也多是良莠不齐,许多人失去了医者仁心的根本。

道家养生讲的是养精气神,生命存在就是一口真气。养生的根源是精气神,不要去消耗它,而要培育它。因此,养生功法,练一天就有一天的好处。王泰科崇尚上古天真论,他认为人要回到自然的状态才是养生的根本。"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以武当道士为例,他们要求"食不言,寝不语"。 食不言,可使人专心细嚼慢咽,可使人心静且有助于消化,而且咀嚼得多能补津气人,更不至于暴饮暴食。衣着上,道人多穿粗布衣,衣衫宽敞,色调简单。天然的宽松织物不会对皮肤造成刺激,也不会束缚肢体让人觉得不适。他们都很注重腰腿的保暖,道家装束里布袜比较厚且很长。到冬天有些道人还会戴护膝,最冷的时候会戴上很宽的腰带,这样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培养好的习惯循序渐进,将养心与养身结合。保持心情愉快,少思寡欲,少劳心多养气;饮食与调养结合,不偏食、不暴食;动功与静功结合,并将就是练功与医药结合,这是王泰科总结的养生法。他也是这套养身论的实际践行者,入世与出世的切换之中,王泰科希望在武当道学院将道医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知道道医,并用道医的理论锻炼出健康的体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