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尼斯生平及作品简介 有望获2016诺贝尔文学奖

2018-04-0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阿多尼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曾经坦言他并不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对诗歌无益.他探索物质建设之外,人们如何获得自由.尊严和幸福.阿多尼斯,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عليأحمدسعيدإسبر‎,1930年-),笔名阿多尼斯(أدونيس‎),叙利亚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叙利亚拉塔基亚一个阿拉维派家庭,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作诗歌.阿多尼斯个人资料中  文  名:阿多尼斯别       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出  生  地:叙利亚拉塔基亚出生日期:193

阿多尼斯被公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曾经坦言他并不关注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对诗歌无益。他探索物质建设之外,人们如何获得自由、尊严和幸福。

阿多尼斯,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عليأحمدسعيدإسبر‎,1930年-),笔名阿多尼斯(أدونيس‎),叙利亚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叙利亚拉塔基亚一个阿拉维派家庭,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创作诗歌。

阿多尼斯个人资料

中  文  名:阿多尼斯

别       名:阿里·艾哈迈德·赛义德·阿斯巴

出  生  地:叙利亚拉塔基亚

出生日期:1930年

职       业:叙利亚诗人

1947年,在第一任叙利亚总统舒克里·库阿特利(Shukrial-Quwatli)的支持下,他获得了进入大马士革大学学习的机会,1954年他毕业于该校哲学专业。在此前后,他开始使用“阿多尼斯”笔名写作。

1955年,他因为曾参与叙利亚社会民族主义党的活动而被判入狱6个月。1956年出狱后他迁居黎巴嫩贝鲁特,曾创办《诗歌》、《立场》等文学刊物,对阿拉伯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后他放弃了泛叙利亚主义思想,转而成为泛阿拉伯主义者,逐渐脱离政治。

1960年,他前往法国巴黎留学,1970年回到黎巴嫩,在黎巴嫩大学教授阿拉伯文学,并获该校文学博士。

1980年,他为了避开黎巴嫩内战的战火而移民巴黎,。这位对伊斯兰有着不同见解的人士不为他的同胞所容,被迫离开故土。之后,他改用了一个西式名字,即阿多尼斯,诗人最初使用“阿多尼斯”这个名字是在1961年他的诗集《米亥亚之歌,大马士革》中,出版于贝鲁特。现在他是巴黎大学的一名教授。

2009年3月作品首部中译本《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2011年,在法兰克福获颁歌德奖。

诗集

《最初的诗篇》(1957年)

《风中的树叶》(1958年)

《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1961年)

《风的记忆》(1961年)

《灰烬于玫瑰间的时刻》(1970年)

《这是我的名字》(1971年)

《对应与初始》(1979年)

《迁移之书》(1982年)

《讴歌朦胧的清晰的事物》(1988年)

《身体之初,大海之末》(2000年)

《白昼的头颅,黑夜的肩膀》(2008年)

其他

《阿拉伯诗歌入门》(1964年)

《戏剧与镜子》(1968年)

《诗歌时代》(1972年)

《稳定与变化》(1975年)

《现代性的震惊》(1980年)

《祈祷和剑》(1993年)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是闻名于世界诗坛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的第一部中文版诗集,经阿多尼斯亲笔授权,由译者从诗人踏入诗坛至今近五十年的十七部诗集中精选并译出。

在《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里,“童年”是诗人一生也未能逃开的“五指山”。诗人索性以“童年”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长。在诗篇里,诗人像个孩子一样,有十万个为什么等待着发问:什么是路,什么是树,什么是空气,什么是镜子……这些发问,有如孔子所谓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不同之处在于,他用诗歌意象给这些问题立象,正如古人的“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可以说阿多尼斯要用意象找到鸟兽草木的真名:传说世界万物俱有真名,一种呈现其真实本质的名字,只要你能唤出它的真名,它便会像妖怪一样顿现原形。

在发问中,阿多尼斯把自己的身体当作了一支笔,插在命运的墨水盒里,写出最后的答案。他很明白,“真正的凯旋,在于你不断地毁灭你的凯旋门。”因此他必须像一名永不停歇的过客,不激不随的走下去,问下去。

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阿多尼斯究竟有哪些理由获奖呢?张一一是这样说的:

一、阿多尼斯的成就使然。作为当今阿拉伯世界影响最大的诗人,阿多尼斯有关诗歌革新和现代化的见解及其在诗歌、文学和思想领域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获得诺奖毫无争议实至名归。

二、阿多尼斯的年龄使然。生于1930年的阿多尼斯今年已是83岁高龄,鉴于其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加之诺贝尔奖“不颁给去世的人”的原则,在阿多尼斯的有生之年将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无疑是瑞典文学院院士暨诺奖评委会评委需要统筹兼顾、优先考虑的。

三、阿多尼斯的国籍使然。政局动荡、战火频仍的叙利亚赢得了国际社会最多的关注,而这恰恰是诺贝尔奖的一个“情结”,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设立至今112年以来11次颁给犹太作家便可见一斑,正所谓“乱世出诺奖”,阿多尼斯今年想不得诺奖都难。

四、阿多尼斯的语言使然。阿多尼斯在30岁时前往法国巴黎留学,50岁移民到巴黎,后来一直在巴黎大学任教,因而能娴熟地运用法语进行写作,而法语恰是西方公认的“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瑞典文学院18位院士几乎个个精通法语,不需要翻来译去地挤去原味反复折腾,远不似懂汉语的评委只有一个马悦然(GoranMalmqvist),而且还是个半吊子,一封信可以出现好些低级语法错误。

五、阿多尼斯的政见使然。阿多尼斯年轻时因为曾参与叙利亚社会民族主义党的活动而被判入狱6个月。1956年出狱后他迁居黎巴嫩贝鲁特,曾创办《诗歌》、《立场》等文学刊物,对阿拉伯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此后他放弃了泛叙利亚主义思想,转而成为泛阿拉伯主义者,逐渐脱离政治。阿多尼斯这位对伊斯兰有着不同见解的人士不为他的同胞所容,在1980年被迫离开故土而移民法国巴黎,并改用了一个西式名字——阿多尼斯。

六、阿多尼斯的运气使然。诺贝尔奖近年以来公信力不断下降、诺贝尔基金会也早已是入不敷出,过去一直“以欧洲为中心”的诺奖评委会不得不与时俱进,把目光投向亚洲作家,而鉴于中国作家莫言、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韩国诗人高银、以色列作家阿莫斯·奥茨(AmosOz)等人由于各种原因都还“不成气候”,这就使得阿多尼斯获得2012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尤为贴切;而热衷故弄玄虚、喜欢玩“就是让你猜不透”游戏的诺奖评委会继去年把文学奖颁给诗人之后,很有可能今年再反弹琵琶杀一回马枪,再度给“小众”的诗歌界一个惊喜给“大众”的全世界一个惊诧,这一切的好坏消息无疑都将使得阿多尼斯“躺着中奖”更加成为现实和可能。

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

夜晚在我的枕头上沉睡,我却独自无眠。

童年是让你能够忍受暮年的那股力量。

只有通过一种方式才能征服死亡:抢在死亡之前改变世界。

每一个瞬间,灰烬都在证明它是未来的宫殿。夜晚拥抱起忧愁,然后解开它的发辫。关上门,不是为了幽禁欢乐,而是为了解放悲伤。他埋头于遗忘的海洋,却到达了记忆的彼岸。他说,月亮是湖,我的爱是舟。

当我把眼睛沉入你的眼睛,我瞥见幽深的黎明,我看到古老的昨天,看到我不能领悟的一切。我感到宇宙正在流动,在你的眼睛和我之间。

两手空空,然而,手中还是不断地掉落你的一部分:时间。

遗忘有一把竖琴,记忆用它弹奏无声的忧伤。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其中只有一棵树。

你和他之间有何区别?他屈从于已经存在的黑暗,我屈从于尚未存在的黎明。

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居所;它们是拥有全世界的两个穷人。

我让自己登基,做风的君王。

什么是玫瑰?为了被斩首而生长的头颅。

你真正的凯旋,在于你不断地毁坏你的凯旋门。

我行走——一只脚踩在灰烬里,一只脚踩在时光的边缘。

遗忘有一把竖琴,记忆用它弹奏无声的忧伤。你的童年是小村庄,可是,你走不出它的边际,无论你远行到何方。

昨夜,他想专用来梦见自由因此他无法入眠。

在知识、政治和社会层面,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仍然背负着沉重的桎梏。今天,如果一个人足够诚实,他会感觉到:遮蔽了《古兰经》文本的面纱,使宗教变成了一股褫夺自我、褫夺自我所有理想的物质力量。在这个人类怀有诸多文明理想的时代,阿拉伯穆斯林却在任何层面上都没有共同的文明理想。

那么,我认为,流亡地不仅指空间,流亡地还存在于自身内,存在于语言中。在出生地的流亡,也许比在其他任何地方的流亡更加可怖。

就本质而言,移居他乡并非流亡,相反,它是走出内心的沙漠。移居者受到内心愿望的驱使,想从“集体人”的阶段转向“个体人”的阶段。这是对自由和解放的渴望,是对走出被束缚的传统、走向自由革新的渴望。总体来说,对于移居者而言,移居并非为了与他者融合,而是为了挑战风险,拒绝专制,期待工作和进步。

如果说阻止他人获取知识就是扼杀知识,那么对扼杀知识习以为常,就会导致对杀害人习以为常——因为确切而言,人就是知识;还会导致对人的缺失习以为常。

什么是希望?用生命的语言描述死亡。什么是绝望?用死亡的语言描述生命。什么是泥土?肉体的未来。什么是黄昏?诀别词。什么是真相?让你描绘水的面孔或是光的脸庞。什么是白昼?囚禁阳光的最大的笼子。

像欧洲国家这样拥有不同语言、民族和文化的国家,都实现了内部团结、开放和和谐。而拥有诸多一致性、相似性甚至统一性的阿拉伯国家,却相形见绌,四分五裂。

在天际,有一个声音在低语:“人啊,你弯曲的脊梁,是劈开世界的另一道深渊。”

他说:月亮是湖,他的爱是海。

到这大地上来一趟,是一首歌,而不是一次祷告。

我从事写作,但对它从不寄予希望。写作,超越希望。然而,超越希望的写作,也就超越了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