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右任望故乡 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 望我故乡

2017-06-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今年是于右任先生诞辰125周年和逝世40周年,记者昨日从民革陕西省委员会获悉,一场高规格的"纪念于右任<望大陆>诗作发表40周年暨于右任书法

今年是于右任先生诞辰125周年和逝世40周年,记者昨日从民革陕西省委员会获悉,一场高规格的“纪念于右任《望大陆》诗作发表40周年暨于右任书法真迹展”,将于本月在北京国家历史博物馆举行。展览为期5天,将展出于右任先生《望大陆》手迹和他的书法真迹作品近百幅,同时展出的还有海内外华人为本次纪念展书写的作品百余幅。

于右任的绝唱

在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记者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了一个问题:“请您谈一下您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

温家宝饱含深情地说“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得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一位元老于右任在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接着,他完整地背诵了于右任这首著名的诗:“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

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在和平统一祖国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温家宝总理回答记者提问时,面对全世界的目光,完整地背诵于右任先生这首感情沉痛真挚的诗,应该是很有深意的。

被温家宝总理称为“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的著名爱国诗作《望大陆》(又名《国殇》)发表于1964年11月10日于右任先生在台北谢世后。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非常渴望叶落归根,但终未能如愿。1962年1月12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百年之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木多的高处,山要高者,树要大者,可以时时望大陆。

我之故乡是中国大陆”。之后不久,1962年1月24日于右任先生就写下了感情真挚沉郁的诗作《望大陆》。

这是他眷恋大陆家乡所写的哀歌,其中怀乡思国之情溢于言表,是一首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1949年,于右任被裹挟到台湾,而结发妻子和儿子却留在大陆,从此天各一方。所以,他的《望大陆》并非泛泛的家国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祖国统一,是诗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阅读此诗,给人一种悲怆深沉、爱国情挚的感觉。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于先生久居台湾,不能回归桑梓,但是海峡波涛却隔不断、阻不了他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诗的前两节采用重章复踏的手法,反复咏唱,抒发对大陆、对故乡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怀,是诗人真情实感的强烈表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正是这真挚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思念,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引起读者感情与思想上的共鸣。

诗的最后一节开头两句借用了北朝民歌《敕乐歌》里的两句话,采用叠字,状物形象而生动!最后两句“山之上,有国殇!”语意双关而寓意丰富。《国殇》出自屈原楚辞《九歌》。《九歌》是屈原流放途中模仿楚国南方的祭歌而创作的一组诗篇,《国殇》是其中一首,是追悼将士的挽歌,所谓“殇”,《小尔雅》说:“无主之鬼之为殇。

”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兽犹如此,人何以堪?人为的阻挠,使亲人分聚、骨肉离散,死后尚不能魂归故里,不得安宁,读来怎能不令人怆然而泪下?诗人借助这两句诗,表达出许许多多和诗人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心:他们魂牵梦萦、心中无法忘却的正是祖国的统一!于右任先生生前见不到祖国的统一,死后还要葬于高岗,向大陆遥望,真是死不瞑目啊!

如今,香港和澳门已回归,我们正企盼阻隔半个世纪的台湾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相信,一个统一富强,繁荣昌盛的中国不久将屹立于世界东方!到此,于右任先生将会含笑九泉!

于右任临终之谜

1964年8月中旬,于右任因病住院。9月的一天,于右任的老部下杨亮功到台北荣民总医院去探望他。于右任很高兴,但由于病重及喉咙发炎,想讲的话又无法讲出来。杨亮功于是拉着他的手问道:“院长有什么事情吩咐我?”于右任略思片刻,伸出一个指头。

杨亮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问道:“院长,我不知你讲的是什么意思,你用笔告诉我行不行?”于右任点头。杨亮功递给于一枝笔,不料于右任握不住,无法写出。过了一会,于右任又向杨亮功伸出三个指头,杨亮功又问:“院长,是不是对举债赴美国留学的三公子中令放心不下?”于右任摇头。

杨亮功只好说:“院长,等你身体好一些后,再来问你刚才表示的是什么意思,行不行?”于右任点了点头。此后,于右任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并陷于昏迷。杨亮功虽数次来看于右任,却无法问出他伸出一个手指、三个手指是什么意思。

1964年11月10日晚上8:08,于右任与世长辞,终年86岁。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人们便把他的《望大陆》一诗,当作他的遗嘱。遗体被埋葬在台北最高的观音山上,并在海拔3997米的玉山顶峰(我国东南诸省最高峰)竖立起一座面向大陆的半身铜像。玉山山势险峻,4米高的铜像和建材全是由台湾登山协会的会员们一点一点背负上去的。于右任终于了却了登高远眺故土的心愿。

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一直是杨心中的一个谜。后来,资深报人陆铿去看杨亮功先生,杨将此事告知了陆铿。陆铿左想右想,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据记者昨日了解,这次纪念展是经中共中央统战部同意,由民革中央、民革陕西省委员会主办,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陕西三原于右任纪念馆与台湾陕西同乡会、台湾于右任文教基金会、台湾于右任书法研究会联合承办的。据悉,由民革和海峡两岸民间组织共同举办这一活动尚属首次。

而早在今年4月份,首批抵陕参加2004黄帝陵公祭的台胞聚首西安,纪念于右任先生诞辰125周年,他们一行24人均是台湾陕西同乡会的成员,不少人是离乡多年后首次回陕。聚会现场播放的于右任绝笔诗《望大陆》令人为之动容。

“三间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这是人们对先生的评价。位于三原的故居和那株三百多年的老槐树也在深深的感念先生。

于右任(1879—1964年)是陕西三原县人,原名伯循。别署骚心、髯翁、太平老人,1903年中举人。早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同盟会。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长。后与宋教仁等创办《民立报》,反对袁世凯。

1918年在陕西组织靖国军,任总司令。1922年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1927年初任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国民党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国民政府委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常委,军事委员会常委,审计院院长,1931年后长期任监察院院长。后在台湾逝世。

于右任青年时追随孙中山先生,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立下卓越功勋;他积极倡导国共两党合作,兴办教育、兴修水利,是真诚的爱国者;他是南社早期的诗人,一生写下诗词近900首。他的诗、词、曲均有很高的造诣,曾写下不少寄托国家民族兴衰之情的诗篇,著有《右任文存》、《右任诗书》等,他还是著名书法家,创立了“于体”书法艺术。

林语堂曾说过:“当代书法家中,当推监察院长于右任的书品为最好模范,于院长获有今日的地位,也半赖于其书法的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