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越民族 於越民族文化——尚黑风俗 那秋生
“乌”是玄鸟,玄也是黑色,越族“尚黑”,黑成为一种流行色。号称“南镇”的黑色会稽山,为大禹精神的象征,一座顶天立地的丰碑。众所周知的是,“越为禹之后”。因为夏代崇尚黑色,以黑为正色。
黑,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古人们常用来表现坚毅、刚正,以及大公无私、甘愿牺牲的可贵品格。同时,审美的黑色属于极致,象征着庄严与悲哀,能给人以肃穆、神秘、恐怖、死亡等等联想。玄,象征着“义”的精神。又黑又瘦的大禹是天下行义的第一人,传说中的禹化为黑熊,与水怪进行搏斗,终于制服了滔天洪水。他胼手胝足,栉风沐雨,卓苦勤劳,坚确慷慨,史称“禹墨精神”,百家中居儒家之后的墨家,其源头就在大禹的义道。
中国传统的“五行”观念中,居于最高地位的即是黑色。黑色纳“五色”于一体,是“五色”的还原与复归,可以此界定黑色在“五色”观念中的永恒本质。《史记·夏本纪》说,“帝锡禹玄圭,以告功于天下之。”玄圭,即黑色的玉圭。
帝舜为表彰禹治理水土的功绩,赐其黑色的玉圭,将黑色的特定意义与水之玄色联系在一起。按五行黑色从水,越人生活在山海环境中,水是他们最为亲近的对象,加上祖先大禹崇拜,这些独特的信仰又使尚黑之风世代不衰。
天地和谐、阴阳五行,乃至于民族图腾、等级礼法、君权与天命等观念,就这样通过服饰的颜色来外化。《墨子·公孟》云:“昔者齐桓公高冠博带,金剑木盾,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晋文公大布之衣,羊之裘,韦以带剑,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楚庄王鲜冠组缨,绛衣博袍,以治其国,其国治;昔者越王勾践剪发文身,以治其国,其国治。”服饰和治国,在古人眼里即便非因果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绍兴的尚黑习俗可以追溯到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遗址的陶器中,数量最多的就是夹炭黑陶。在距今约7000年的第一期文化层中,夹炭黑陶占79.9%,夹砂黑陶占21.1%,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陶器基本上是黑色的。夹炭黑陶和夹砂黑陶的产生有着自然和地理的原因,并非绍兴先民刻意而为之。但正是这些质朴自然的生产、生活器具所特有的天然色彩,开启了绍兴先民的尚黑意识,熏陶了绍兴先民的尚黑风俗。
绍兴习俗这种尚黑之风得以世代传承,与绍兴人的脾性也不无关系。黑色是一种凝重的色调,代表着神秘和莫测高深,给人的感觉是肃穆、庄重、安静,它不显眼,不会招惹旁人的注意,这与绍兴人一向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相吻合。世代尚黑的风气造就了绍兴人低调、内敛的为人风格,同时也让他们钟情于包涵一切的黑色。
绍兴至今还有“於越”遗风呢,乌毡帽、乌干菜、乌篷船为绍兴的“三乌文化”。一是“衣”的代表乌毡帽。人们对乌毡帽的喜爱持续时间之长,都可以视作绍兴尚黑习俗的一种典型反映。人们还爱穿玄色(黑色)衣服,无论男女日常穿的以黑色衣衫为多,“玄色马褂”就是旧时绍兴最常见的服饰。
二是“食”的代表乌干菜。干菜在刚晒制好的时候,并不是黑色的,需要反复蒸后,颜色才慢慢变黑,成为乌干菜。乌干菜是绍兴民间最普遍的“下饭”(菜),也是他们一年四季的常备食物。
三是“行”的代表乌篷船,与绍兴悠久的舟船文化相关的,还在于其独特的划船方式,如此手脚并用的划船方式似乎并不多见。这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船夫手脚并用,除用手划短楫外,还用脚“躅”(蹬)长桨,所以绍兴人又把这种小船称作“脚划船”或“躅桨船”。乌篷船正是这种尚黑习俗的一种悠远而典型的传承。
还有“住”的代表乌台门,绍兴尚黑的习俗更是明显。且不说绍兴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单以台门为例,像鲁迅故里的周家老台门、周家新台门,周恩来祖居百岁堂和秋瑾故居和畅堂等等,无一不是黑漆台门,而且其二门、仪门的门框、门板,大厅的串枋、门枋及各处屋柱等也都漆成黑色。这样的建筑风格于简单中显现庄严,在质朴里透出韵味。这是古城最深幽的一道风景,里面隐藏着江南的精致文化与迷人风情。
一些带有“乌”的词语、俗语也是明证。词语如:表示以动物讽人的——呆乌贼(笨蛋)、乌嘴夜猫(贪吃者)、开眼乌龟(戴绿帽子)、搅汤乌鱧鱼(为非作歹)。表示常吃的食物——乌干菜、乌豇豆、乌梅干、乌米糕。表示特别色彩的——乌油油、乌炄炄、乌蔟蔟、乌蒙蒙。
还有乌台门、乌瓦爿、乌漆桶、乌烟盘……俗语有:乌干菜白米饭(勤俭朴实的传统)、乌勿三白勿四(不三不四的东西)、乌珠石出(凶恶的样子)、乌青党头(害群之马)、撒乌大网(大海捞针)、乌风猛暴(狂风突起)、乌七八糟(杂乱无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