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念什么 郑念·拿什么来抵御无常
楼上是郑念(1915-2009)晚年的照片,她有一双幽邃晶亮的眼睛。透过岁月的烟尘,依然清晰地浮现出坦然坚毅。 郑念原名姚念媛,她父亲曾留学日本,后任北洋政府官员。郑念后来毕业于燕京大学,三十年代留学英国,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一九四八年秋,郑念夫妇回国,他们没有去台湾而是留在大陆。一九五七年,丈夫病逝,郑念担任英籍总经理的顾问,有时代理总经理,直到文革前夕壳牌石油公司撤出大陆。 除了丈夫过早去世,郑念作为学生、外交官夫人和外资企业高级职员的前半生,基本上是风和日丽的。
文革开始,她成为单身牢房的阶下囚,遭监禁数年。 1973年,从监狱中释放,被告知女儿郑梅萍(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已在1967年自杀。
一九八零年,郑念离开上海前往香港,后定居美国。一九八七年,她出版英文版回忆录《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轰动英美文坛。这是最早在海外出版的讲述文革中个人遭遇的作品。
一九八八年,程乃珊母女将其译为《上海生死劫》。 高中时第一次见到这本书,是语文老师送我的全英文版的,其实没怎么看懂。后来重读《上海生死劫》,最触目惊心的,却不是她饱尝的万般磨难,而是她在苦难中呈现的倔强与尊严,不屈服于强权的勇气和固执,以及她反抗迫害时的机敏、智慧。
当健康状况恶劣到身体和思维都接近崩溃时,郑念自创体操,强迫自己悄悄锻炼身体──比大把脱发和牙龈出血更令她恐慌的,是身体虚脱后思索能力的衰退;她每天花几个小时学习并背诵毛泽东语录,既活跃脑力,也使自己获取与审讯者辩论的依据,结果是她比审讯者更熟悉那些语录;她也打捞埋藏在记忆深处的唐诗,背诵并欣赏那些天才之作,沉浸在不朽诗句和美妙意境之中。
坚持的光线有时候很微弱,只能照见一己一身。人生即使无常,这种信念的力度、韧性却异常动人。 多年后突然明白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理所当然,也没有什么理由去肆意妄为,更没有什么借口去摆脱无常。既然并非顺风顺水,那何不就直挂云帆、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