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肖晓琳 记金话筒开拓奖得主、中央电视台制片人和主持人肖晓琳
2002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12频道———西部频道正式开播。其中有一位在西部频道建设中勇于开拓的“幕后人物”,她就是肖晓琳。大多数人知道肖晓琳是从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开始的。此后,我们在《焦点访谈》、《半边天》、《今日说法》等栏目中一次又一次与她相逢。她的端庄、大方甚至有些严肃的神情始终没变,她的主持风格也以冷峻见长。而我们在西部频道的一个办公室中,见到的却是充满活力的肖晓琳。
人生是积累
我们的谈话是从她获得金话筒开拓奖开始的。这个奖项授予在广播电视领域里做出突出贡献、有一定创业历史的主持人,它的得主至今只有沈力、赵忠祥和肖晓琳等为数不多的几位。盛名之下的肖晓琳一如既往,显得非常平和:“我自己感觉领奖总是一件快乐的事,也许‘金话筒’对我来说是一枚迟熟的果子,但我相信所有离不开阳光雨露沐浴的果子,只要是受过漫长的日照和充沛的雨露,她就会有更为特别的养分和特点的滋味。”
肖晓琳在电视主持人领域里勤奋开拓,从一名播音员转型到主编型主持人,是个性使然,而她的心理准备其实从很早就开始了。1977年,肖晓琳报考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省招办一位好心的老师在她体检时悄悄地建议她改志愿,因为他觉得凭平均80多分的文化课成绩考播音太可惜了,这位老师说播音员只是说话的机器,业务领域太窄了。当时,年轻的肖晓琳在心里说:“我决不会做一台只会说话的机器。”因为喜欢,肖晓琳从没后悔过,她很庆幸当初的选择,也一直注重对自身的素质培养。她曾是长沙市作协成员,她的随笔在人民日报副刊发表过。她在广院学习期间也格外注重播音专业外的其它学科知识的积累。1986年,她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新闻研修班学习,大家、名家的讲授让她受益匪浅。她说,我不是最聪明的人,但我是最愿意学习的人。长期的电视实践让她体会尤深的是,“实践必须找理论支持”。
1988年《观察与思考》开播,这是当时惟一一档新闻评论节目,集中了中央电视台的精兵强将,而肖晓琳是第一批“拓荒者”之一,她担任专职评论节目主持人。她满怀深情地说,《观察与思考》是她的良师益友,她是从这儿开始学习编辑节目,参与后期制作的。她制作的《让我们伸出双手》获当年中国电视评论一等奖。在《观察与思考》专栏的工作为她后来的实践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为她踏上主编型主持人、直至制片人之路奠定了基础。
“名是虚的,事是实的”
“只管耕耘,不问收获。”这句话用在肖晓琳身上非常贴切。从主持人到今天多重身份的电视人,肖晓琳对名气与实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所谓最出名的时候,也许并不是我实力最强的时候”。她说她见过很多有名气而无实力的人和有实力而无名气的人,她愿意自己是后者,踏踏实实地在电视事业中前行。1995年,肖晓琳从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屏幕上“消失”了,她要给自己“充电”,学点有用的东西。她出现在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的校园里,任新闻与传播系的访问学者和1996年度的副教授。在这里她对电视的理解和把握向前跨了一步,她原以为做节目就等于做电视,做栏目就等于做电视,此时才认识到:成就电视的环节非常多,成就电视的方式非常多。
今年初,肖晓琳好像又“消失”了。原来,从2月份开始,她一直在参与中央电视台12频道即西部频道的筹备工作,担任制片人的角色,负责频道推介。这是一个难以“出名”的幕后工作,而她就甘于默默无闻。中央电视台12频道是一个以新闻、资讯为主的全新的综合频道。肖晓琳深知作为一名制片人所承担的重任:创办西部频道是面临的又一次考验。要把西部频道办好,必须创新思路,锤炼风格,打造品牌,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肖晓琳为西部频道的开播付出了自己的努力,做了一些以往从未涉足过的事情。但在我们面前,她对自己的“功劳”甚至“苦劳”却只字未谈,而一谈及眼下正进行的营销,肖晓琳的思维就显得很活跃,她一直向我们强调她的营销理念,“营销决不是广告,也不是金钱,它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事情。”肖晓琳就是这样一位实干者。
塑造全新的电视人形象
肖晓琳在电视领域的开拓不仅仅在节目方面,她要带给观众一个全新的电视人形象。她具备主持人的专业素质,而且在主持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同龄主持人相比,她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思想深度高人一筹,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大众意识。她所选择的栏目都是与百姓生活紧密联系的,在节目中她常以观众的视角来提问题。《社会经纬》和《今日说法》都是以普及法律知识为主的栏目,而广大观众对法律问题往往又感到比较陌生,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演播室里,她常以一名普通观众的身份向现场的专家学者请教,为大家解疑。
她说自己不会离开电视,但肯定不会只当主持人,“主持人相对电视而言太窄了。”如今她的出镜率与知名度似不如以前,但她已成为驾驭节目策划、制片、导演、采访、撰稿、主持全过程的完全意义上的电视人。她的合作者甚至认为她做制片人比做主持人更成功,她的柔中带刚,她的亲和力和管理策略,会让人感到与她合作的愉快。
从事电视工作多年来,肖晓琳的每一次开拓,都要迎接各种各样的挑战。她所主持、负责的每个栏目几乎都是全新的,如新闻、女性、法制、伦理等题材,涉及面广,内容跨度很大,但她从未在挑战面前退却,而是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顺利地实现了每一次转变,展现出新时代电视人的风貌,得到了业内同行和广大观众的认可。
如今国内屏幕上的主持人,像肖晓琳这样的中年女性已不多见。她笑言:“我不知道当主持人的路要走多久,这要看观众能忍我多久”。她也坦言:“年长如我,像一块大灰毯子,厚重、结实,包容性和承受力更强,仍有着职业优势。”随着中国电视业的成熟,随着栏目多样化的发展,中国观众的审美也正在走向成熟,厚重与丰富的屏幕形象会越来越受观众的喜爱。
从播音员到主持人、制片人,肖晓琳今天正用新的视角、新的立足点熟悉着新的环境。“目前,我走的是一条集策划人、制片人、主持人为一体的电视人之路,在这条道路上尚有太多太多的事业空间需要我去努力开拓和探索,我还需要多方面的鼓励和鞭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奖项都是我脚下的基石,又是我眼前的台阶,它让我接近蓝天,又让我追赶太阳。我会试着、做着、向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