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景琰知道小殊真实身份纯属意外?如果没夏江的密奏会如何

2017-07-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昨天写了原著与剧本中关于殊凰线的不同处理,网友们各抒己见,有喜欢原著霓凰寻得最终归宿的,有喜欢剧中二人至死不渝缘许三生的,见仁见智吧.今天再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另一个比较大的改动--关于靖苏相认的情节. 小说改成剧本,删掉了聂铎这个人物,增加了夏江与誉王合谋利用静妃离间靖苏的戏份.这一改动,使得霓凰这个艺术形象变得立体丰满个性鲜明,十分的深入人心,而靖王却因为对母妃的关心和对谋士天然的偏见,成功地钻进了对手设下的圈套,给人留下一意孤行."有情有义没脑子"的印象,尽管这一改动增加了剧情的冲突

昨天写了原著与剧本中关于殊凰线的不同处理,网友们各抒己见,有喜欢原著霓凰寻得最终归宿的,有喜欢剧中二人至死不渝缘许三生的,见仁见智吧。今天再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另一个比较大的改动——关于靖苏相认的情节。

小说改成剧本,删掉了聂铎这个人物,增加了夏江与誉王合谋利用静妃离间靖苏的戏份。这一改动,使得霓凰这个艺术形象变得立体丰满个性鲜明,十分的深入人心,而靖王却因为对母妃的关心和对谋士天然的偏见,成功地钻进了对手设下的圈套,给人留下一意孤行、“有情有义没脑子”的印象,尽管这一改动增加了剧情的冲突,使这段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非常出彩,也更加深了苏兄完成使命的悲壮色彩,但却严重影响了我琰的光辉形象。

除此之外,变动最大的当属景琰如何得知“苏先生”的真实身份。

剧中讲述是源于夏江凭着火寒毒的线索推测出梅长苏是林殊,密奏皇帝,“宁可错杀,不可错放”。皇帝半信半疑,先后宣召苏先生和景琰入宫,与夏江对质。

多疑的皇帝根本想不到,景琰真的不知情。小殊回到金陵,是要洗雪祁王和赤焰军的千古奇冤,是要继承先人们肃清朝堂的遗志,是要还大梁子民一个公允无私的好皇帝。而他自己,从未想过要重新介入朝堂。一己荣辱,争名夺利,都不是他的格局。所以,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要让景琰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一则可免除景琰过度的关切体恤,其二又能以防万一,更好地掩藏林殊的身份。

事实证明,小殊这个决定无比的英明。事后,聪敏的高湛就是凭着这一点,说服皇帝相信梅长苏不是林殊:

如果他是林殊,靖王殿下无论如何也不会让夏江把他带进悬镜司。

可是景琰毕竟已经“认识”了苏先生好久,日常相处中,诸多的蛛丝马迹,本已令他起疑,所以当夏江嘴里说出“林殊”两个字时,那些曾经忽视的记忆碎片瞬间在他脑海中回闪,他几乎立刻就确信了,是他,这个殚精竭虑、日夜为自己呕心沥血的人,真的是小殊。

但是,当着虎视眈眈的夏江和高度警惕的父皇,景琰再一次表现出了他超常的冷静与睿智。这两个蔺晨口中“最聪明的家伙”以攻为守配合默契,最后不但成功击溃了夏江,还从皇帝御赐的毒酒下毫发无伤地死里逃生。

小殊再也无法面对景琰,他虚弱地逃离皇宫,大病了一场;而景琰,除了在母妃面前痛哭一场外,他什么都不能说,只能加快前进的步伐,向着小殊期许的那个目标。

小说中没有夏江密奏这一段,却写到了景琰在与纪王和言侯闲谈时,从言侯嘴里突然听到了“梅石楠”这个名字。

萧景琰面色惨白的站立着,等待涌向心脏的血液回流。在僵硬颤抖的四肢重新恢复知觉的那一刻,他一言不发地猛冲了出去,直奔马厩,解开视线所及第一匹未解鞍鞯的马,翻身而上,用力一夹马腹,便朝宫外狂奔。

这是得知真相后景琰的第一反应。他风驰电掣般的驰马奔向苏宅,却在临近目标的街角拐弯处,蓦地“突然勒住缰绳,动作之猛,使得胯下坐骑长嘶一声,前蹄扬起,马身几乎直立,再落下地时,景琰的手一松,整个身体从马背下摔落下来,重重砸在地上”。

景琰不愧是小殊最好的朋友。经过了最初的震撼,他慢慢体察到了小殊的心意,领悟到了他隐瞒自己的苦心,也体会到了他对自己的期许。于是,他生生地克制住了去见他的强烈愿望,向蒙挚,向母妃,寻找关于小殊的一切疑问的答案。

尽管景琰没有挑明这个秘密,细心的小殊还是察觉了异样。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块“榛子酥”,试出了景琰的无比关切和惊惶。这一段比“石楠树”梗更虐,疏影实在是写不下去,感兴趣的朋友,还是去看书吧,真心觉得,原著中这个情节的处理,写得更加的酣畅淋漓,那种强烈的情感冲突,那种爆发与克制,那种无奈与哀伤,实在是震撼人心,感人至深。

对于这一段的改变,您怎么看呢?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