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夕阳 陈旭霞:夕阳古道里的马致远(图)

2017-11-1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马致远,创作,作品,社会,生活,昭君,神仙,宫秋,道化,一个燕赵文化马致远故居□陈旭霞最早喜欢马致远,源于他的那首羁旅绝唱[越调·天净沙]<

马致远,创作,作品,社会,生活,昭君,神仙,宫秋,道化,一个

燕赵文化

马致远故居

□陈旭霞

最早喜欢马致远,源于他的那首羁旅绝唱[越调·天净沙]《秋思》。那些看似无关联的“物”被“夕阳西下”的色彩和谐成一幅情景交融的游子思归图,令我浮想联翩。于是,在《全元曲》里,我走进了马致远的夕阳古道,欣赏他秋光的清韵,秋影的婆娑,秋声的复沓,感受他的仙风道骨,旷世情怀。在那里,我仿佛与他的灵魂遇合,体验到他生命里最真实、最感动的那份昂扬又不乏理性的缕缕秋思。

马致远,是元代曲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家。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社会的龌龊,选择了“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

马致远,约生于1250年或稍后,卒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之前。字千里,号东篱。河北省东光县人,一说大都(今北京)人。与历代中国文人一样,早年的马致远也对仕途充满了热切期盼和憧憬,希冀凭着自己的“佐国心,拿云手”一展抱负,以实现“兼济天下”之志。

中年中进士,曾在江浙行省为官。经过“二十年漂泊生涯”,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社会的龌龊,选择了“酒中仙,尘外客,林间友”的生活。其间他接触了不少民间艺人,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与表演艺术家刘耍和的两个女婿花李郎、红字李二皆有往来。与志同道合的艺术家和民间艺人的交往合作,极大地促进了他作品的立体感和鲜活性,同时,也促使他的作品不断被推演至舞台上。

马致远在早年就开始创作杂剧,他的有些作品在至元年间就已经流传开来。元贞、大德时期,他加入了元贞书会,并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这个阶段大概是他写作剧本最多的时候。一直到他的晚年,还在进行杂剧创作。他一生共创作杂剧十五种,现存七种。

同时,他还写了很多散曲,今存小令一百一十五首,散套二十二套,残套四套。在元代散曲作家中,马致远的散曲数量最多、流传最广,创作的散曲数量比关汉卿、白朴两人现存散曲的总和还多。他的散曲被近人辑为《东篱乐府》一卷。

马致远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标志着元曲的最高水平。他们的剧作共同特点是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其中,关汉卿、马致远的剧作在这一点上体现得尤为突出。关汉卿的剧作如利剑投枪,直击社会黑暗面,所表现的主要是市井平民的生活。

马致远的剧作多用神仙道化剧的形式,以奇异怪诞的情节辛辣地折射现实,作品中流淌的则是失意文人的悲怆。关汉卿作品是市井平民胸臆的外现,马致远作品则是困顿文人的心理写真。他们分别代表了元曲作家中两个不同的创作群体,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元代社会意识的多元性,其作品共同织成了元代社会生活的实景图。

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与他的小令《秋思》和套曲《秋思》构成了马致远艺术创作的三座高峰。

明人臧晋叔把马致远的《汉宫秋》列在《元曲选》之首,清人焦循《剧说》更推崇其为“绝调”。《汉宫秋》演绎的是妇孺皆知的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历代诗人对这一题材的吟咏,多突出女主人公身陷异域的哀情、怨情和出塞和亲的悲凉气氛。在史实允许的范围内,马致远对故事做了充分发挥。马致远“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以即景式、遥想式、错觉式、梦境式多种手段深沉地、字字见血地写下了汉宫的“秋之歌”。

在汉宫的秋歌中,王昭君虽是一介弱女子,却撑起了汉朝廷的一片天空——当心怀叵测的毛延寿投降匈奴将美人图献于单于,单于带兵南下,恃强逼亲时,满朝文武束手无策。此时,王昭君挺身而出,自请只身远赴塞外,面对黑江,昭君潇洒、从容地回望长安,“望南浇奠”,纵身投江。

这纵身一跳,不仅保全了对爱情的忠贞,又达到了匈奴与汉朝的和好及毛延寿被送回处死的目的。马致远的这种“一举多得”的艺术手法,使王昭君在情义两全与死得其所铺就的舞台上光艳动人地绽放了自己,成就了一种永恒美。

正如史学家翦伯赞在《内蒙访古》中所言:“在大青山脚下,只有一个古迹是永远不会废弃的,那就是被称为青冢的昭君墓……王昭君已不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纪念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