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代远大将 滕代远:成为毛泽东亲密战友 将军将天堑变通途

2018-04-03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平江起义.红五军的成立.保卫井冈山.红军第三军团的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创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滕杨方案"的问世.上党和平汉战役的决策

平江起义、红五军的成立、保卫井冈山、红军第三军团的成立、红军第一方面军的创建、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滕杨方案”的问世、上党和平汉战役的决策、“长江第一桥”的建设……在中共党史和人民军队的军史上,这一个个重大事件,都与一位军队领导人、新中国铁路事业奠基人滕代远的传奇经历紧紧相连。

红一方面军副总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晋冀鲁豫中央局常委、新中国首任铁道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一个个显赫职位,承载着滕代远从农家娃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辉煌履历。

滕代远有5个儿子:滕久翔、滕久光、滕久明、滕久耕(滕飞)、滕久昕--五子登科。一封封纸色泛黄的家书,浸透着一位严父对孩子的挚爱,成为滕门极为珍贵的精神“传家宝”。

我们走近红门之后,尽可能追寻一段段真实而传神的历史细节,还原滕门家风传承背后的家族底色。

“农民领袖”成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

1938年5月初的一天,一个50多岁的农村老汉来到延安中央军委参谋部门前,想要进去找人,被警卫拦住了。警卫见眼前的老人一身土里土气的山乡装束,就盘问道:“你是哪里来的?找谁?”老汉怯怯地回答:“我找儿子。”“你儿子是谁?”“滕代远。”

原来,这个自湖南大老远跑到延安来的老汉就是滕代远在老家务农的父亲滕国权。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滕代远的故乡也是血雨腥风,外面不断谣传出门当兵的龙兆(滕代远乳名)牺牲了,于是滕国权夫妇俩逢年过节总是呼唤着儿子的乳名,焚香烧纸为他祈福。

1938年春,滕代远的一位同乡从外面回到家乡,对滕家讲起了滕代远和他的部队都驻扎在延安,并托信邀他的父亲去延安。10多年过去了,突然得知儿子尚健在,父母喜出望外,匆匆当田卖牛,凑齐盘缠后,父亲滕国权便秘密上路前往,在沿途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终于来到革命中心延安。

父子相见,时任中央军委参谋长的滕代远自己掏钱,叫警卫员买来一只母鸡款待父亲,按家乡习俗,将鸡头、鸡尾、鸡腿敬献长辈。打过一餐“牙祭”后,滕代远便让父亲到大食堂吃饭。老人离开延安时,滕代远将身上仅有的4张5角纸币和一个红色锁口布袋送给老人家。毛泽东知道后,亲笔写信托李富春请老人家吃顿便饭,代表自己送了10块大洋,还送了一件旧狐皮袍子。

滕国权返乡后,一些邻里乡亲纷纷围上来问:“您老的儿子在外面当大官,这次回来一定发财了。”老人家调侃地说:“发什么财,穷光蛋一个,没吃,没穿,没钱用,还不如咱乡下老百姓一日三餐稀粥烂饭,快快活活过日子。”嘴上虽这么讲,但老人的脸上却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1904年11月2日,滕代远出生于湖南麻阳。小时乳名龙兆,参加革命后曾用过唐大元、李光等化名。滕代远的家乡玳瑁坡村,是个苗族聚居的偏僻山寨,当年村民们主要靠开山种薯或砍柴贩卖度日,生活十分困难。滕国权为人忠厚勤劳,耕田、犁地、插秧、锄草样样都做,是一个种田的行家里手。母亲谭桃秀贤惠能干,除担负家务劳动外,还要纺纱织布。

在父母的影响下,作为长子的滕代远从小就养成了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好习惯--早晚帮助大人照顾妹妹,扫地、挑水,寒暑假里为家中放牧、砍柴割草。滕代远从小就懂得节约,家里给的零用钱从不乱花。除了自己买书外,余下的钱他都积攒在一个小布袋里。

1921年,17岁的滕代远奉父母之约,与长他4岁的没有文化的同县农村妇女谭红玉结婚,她是滕代远母亲谭桃秀的娘家侄女。次年,生下长子滕久翔。

1923年秋,滕代远考取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从此,他远离家门,再也没有回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