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昔抚今:韦拔群故乡走访记
革故鼎新武篆人 ——韦拔群故乡走访记 本报记者 韦立标 张锐锐 通讯员 韦淞译 韦添耀
来到东兰县武篆镇红军亭坳,放眼望去,右江革命老区人民心目中的“宝塔山”魁星楼周围时尚气派的农家新楼林立;宽敞的三级环城公路向周边延伸,村庄与农田交错相映,金黄的晚稻在秋光中炫目耀眼;绿油油的反季节蔬菜,在微风中“碧波荡漾”。笔直公路进村入巷,三面光水渠进田入地,现代家电进村入户,青年小伙子开着小车谈生意,这是武篆人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
是什么精神推动武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武篆各族人民弘扬拔群精神,革故鼎新,真抓实干,以建设家乡的丰硕成果告慰先烈换来的。”武篆镇党委书记王彩谋如是说。
1924年9月,韦拔群在武篆列宁岩领导创办了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先后培养了农运骨干500多人。韦拔群追求真理,重视党员干部培训,提高党员群众素质的优良传统,成为当今武篆党建跨越式发展的法宝。
“当年的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使右江地区成为全国农民运动中心之一,为邓小平领导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如今,武篆镇的农村党员培训使每个学员都掌握1到2门致富技术,提高了双带能力,推动了农村产业发展。”中和村村民陈安锋说。
2006年以来,该镇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桑蚕生产、糖蔗种植、反季节蔬菜等主导产业,兼顾农技推广、退耕还林等,开展“八桂先锋行”,把农村党员培训作为全镇党建工作的重点来抓。还新建“农家课堂”51户,创建中心农户86户,开展党员电教培训,到田间现场培训等形式,3年共开展培训党员群众200多期,训培8000多人次。
把党支部建立在产业上,是武篆镇党委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实现基层党建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创举。2007年6月,该镇成立了板爱糖蔗产业党支部,培养产业乡土人才和产业入党积极分子。当年,板爱片种植糖蔗面积比上年增加143亩,产值增加30多万元。2008年,带动全镇糖蔗种植2030亩,实现总产值400多万元。
10月19日,我们来到“红军路”东里村村门路段的工地上看到:一面面红旗迎风飘扬,全体工人在项目支部负责人的指挥下,热火朝天地投入施工中。
“项目到哪里,党支部就建到那里,支部党员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东里村原村支书李庭广感慨地说。2006年以来,武篆镇投入近2000万元实施的列宁岩、拔群故居、红军路、魁星楼等建设工程,都把党支部建立在项目上,这是武篆镇党委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又一新举措,也是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1930年3月,韦拔群创建共耕社的敢为人先精神,如今正激励着武篆人民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农业基层合作组织,利用最新农业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廷岁屯,我们看到,笔直的三级公路绕村而过,光洁水泥路延伸到全屯的每一个小巷,苍翠的果树像卫士一样“站立”在巷道两旁;一幢幢四五层楼高的民房,整齐划一。谈到该村发展致富的原因,主人指着村前绿油油的番茄田自豪地说:“都是‘圣女果’番茄带来的福。
”2003年该屯在全县率先引进“订单农业”,与海南、广东龙头企业合作,种植无公害蔬菜200多亩。同年还在全县率先成立无公害果菜专业合作社。目前,社员由45人发展到200多人。
如今,廷岁屯无公害果菜专业合作社成了组织生产、销售无公害蔬菜和水果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2008年,全镇推广种植无公害果菜610亩,总产值达500多万元。2009年,辐射到那烈、中和、上圩等村500多个农户,带动种植果蔬1200多亩。该社还辐射到其他产业,仅是桑蚕生产,2008年武篆就发展到1458.9亩,实现总产值124万余元。
“无田不去那论种,有女莫嫁板爱屯,嫁去若不受灾难,也是一世扫夫坟”,这是对新中国成立前全国血吸虫病的重灾区——武篆镇的真实写照。那论村板爱屯是武篆受吸血病最严重的村屯之一。
新中国成立前,韦拔群“三打东兰城”、“重建红七军二十一师”,百折不挠。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武篆人民坚韧地战胜了瘟神——血吸虫病,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生态旅游业的开发。改革开来以来,武篆镇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目前,该镇设血防站一所、医院一所、村医疗室14个、病床45张,配备医务人员65名,大大善了全镇医疗卫生条件。
武篆是盘阳河上游名副其实的长寿之源,加上优美秀丽的江平田园风光,引来了大型生态旅游项目。2009年9月25日,占地1367公顷,规划前期投资6亿元的项目,全国异地养老基地——东兰月亮河长寿村,在武篆镇江平村开工建设。老年人生态养生之地的建设,见证了武篆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