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大师王永康 王永康:玩盆景玩出了“大名堂”
"唐风展",大陆盆景评比的最高级别评比展览,王永康是评委会主任;"华风奖",台湾盆景界最高奖项,王永康是受邀担任评委的大陆第一人;在有60年历史的国际盆栽协会命名的"国际盆栽大师"榜单上,中国人屈指可数,王永康赫然在目……一个貌不惊人的常州人,玩盆景玩出了"大名堂"。
"随缘"成就"随园"
一个细雨霏霏的日子,走进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开发区滆湖畔的随园。进得园内,烟雨拂渚,隐约朦胧中,水石相映。园子里花木种类众多,看似漫无章法,细细端详,却是以自然为宗,布局有法,绝非丛莽一片,整个园子生机盎然。这就是王永康的盆景园。
王永康说,之所以取"随园"二字,一是因为自己做的这个园子崇尚的是随意自然,二是觉得世间机遇须求"随缘"。
常州盆景界的朋友都称这个园子为"常州盆景的活名片"。常州的盆景爱好者很多,而有能力建私家盆景园的太少了,加之随园地大景佳,王永康亦生性好客,于是很多人便将盆景存放于随园。久而久之,随园就成了常州盆景的"博物馆"、常州盆景发烧友的"会所"。
王永康不厌其烦地给笔者介绍每一盆盆景,"这是典型的文人姿势,清高、遗世","这原本是别人丢弃的死桩,花了10年时间才把它救活","这一盆是花200元买的,前不久有位日本客人说它值100万元人民币"……王永康最开心的是"让每一棵濒临死亡的枯树重新焕发生命"。
王永康说,他"认识自己的每一棵树"。几年前,4盆心爱的盆景被盗,他为此悬赏10万元征求线索。虽然多年过去,盆景并未找回来,但是每逢国内大型盆景展览,王永康仍然都去散发"悬赏令"。
偶遇盆景,一生牵挂
"把丛生植物养成独生,把独杆植物养成丛生。"这是王永康第一次接触盆景时学到的。
上个世纪50年代,一位国民党军医住在离王永康家不远的一个西式庭院里,老先生整日侍弄盆景,不辞劳苦。年幼的王永康见老人家身单力薄,搬运盆景很吃力,所以与小伙伴们一有空闲就去帮助老人。
在与老人相处的时光里,王永康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那些造型别致的花花草草,也学到了一些基本的栽培和修剪技艺。王永康说,自己与盆景结缘,得益于当年老先生的熏陶和指点。
王永康每日看老先生栽花种草,自己忍不住动手尝试。15岁那年,他有了第一盆盆景。"那是一盆独杆迎春花,一直被我珍藏了40多年,前几年在翻盆的时候不幸夭折。"
1968年,王永康下放溧阳,那时家里的花木盆景已经为数不少。插队8年,王永康没有忘记盆景,经常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徒步几十里路钻入伍员山,在大山里发现、收集树桩,遇到中意的还送回常州家里。
1976年,王永康结束插队生涯回城,1984年来到四药厂做了一名花工。1985年,王永康和好友一起跑到安徽山里挖了几个月的树桩,运回常州,当年就赚了大钱,一下子就成了万元户。
1988年,王永康辞职下海,开始种植康乃馨、月季、满天星等花卉。经过苦心经营,王永康的"绿杨花卉"成为常州规模最大、最有名的花店之一。
即使如此,王永康最念念不忘的还是盆景。1996年,王永康在崇明岛上发现许多黄杨木,而且都是百年以上,心头大喜。于是,他骑着摩托车逐个村庄询问,最终收购了800株黄杨。当时是作为绿化苗木收购的,最贵的一株花了600元,现在如果用来制作盆景,价格最低也要三五十万元。
"随意"呈现盆景最美一面
说起对盆景的理解,王永康有些与众不同。他记得,插队时就有个老师对他说过:"不要七锯八锯,锯出个猪八戒。"几十年来,王永康一直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盆景体现的是一种境界,制作时要因势利导,断不能刻意为之。
制作盆景,是人对树的生命的一种尊重。王永康一直很反对给盆景起名,实在没办法,他也只是给起个"无题"的名字。他认为,一盆盆景在不同人的眼中,因空间不同或时间不同,甚至因观赏者心情、阅历的不同,每个人看到的景致都不同,每个人的想象空间都很大,因此,非要给它起个名字限制住观赏者的想象,实在不是好主意。
"制作盆景,就是要呈现出其最美的一面。"所以,有时候为了主干上的"一个点",他往往要等上三五年,将其他部位养好了,再来动手。荣获首届中国唐风盆景展一等金奖的黑松作品《寿》就是这样诞生的。当年王永康为了培养黑松左边的大飘枝,足足等了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