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勐的访谈节目 看凤凰现场类、访谈类节目的几点感受
《戈辉梦工场》是06年新栏目里做得比较没看头的。也许是因为博客的圈子里尚难挖掘出大批有内容有影响也有观众缘的博主,所以越到后期越呈颓势,嘉宾的范围也就扩展到博客之外的网络“红人”了。
其中有几期做得还不错,而大部分节目内容不充实,成了一些网络熟人互相自说自话,观众看不出个所以然。
再有就是网络的浮躁也带了些进来,虽然有故事可讲,却谈不深入。主持人一般不提尖锐问题,而是过多迎合,与台下观众的“粉丝团”没啥差别。
最不能接受的是每集结尾时主持人“上纲上线”的总结式发言,空洞地拔高,不知所云。让人只能记住一张笑脸,别无它物。
相比之下,《名人面对面》还略好些。也许是因为名人们更善于表达、更有故事可讲吧。
同样是06年的新栏目,《文化大观园》的开局几集就很有气势,让人耳目一新。因为“文化”一词包含的内容实在太多,如能做到选题广泛而视角又有独到之处,自然能吸引观众,是为“大观”。以王鲁湘先生“知道分子”的博学,这应该不成问题。
然而同样是后劲不足,看多了就看出毛病来。
一个主持人,一旦总把“是”、“对”作为节目串词的口头禅,就难看出其真实的思想。
主持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文化”这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东西,最好能在采访中有交锋有争论有怀疑有多面的中肯的评价。而王鲁湘先生的风格却是以迎合为主,谈话内容多是表现自己对对方的研究课题也有不少了解,展现他有宽阔的知识面或者说是做足了扎实的案头工作。这样,虽然能让观众了解嘉宾的基本情况,却缺少更深的探讨。
最典型的一例,是谈风水的那集。当嘉宾宣称某工厂建筑由于缺少风水设计而死了很多员工(死因是意外车祸等,并非发生在工厂内)时,王鲁湘也没能提出任何质疑。难道他真的认同这种理论么?在给了嘉宾足够大的发挥空间时,是不是也应该替自己和观众留些思考和疑问呢? 在所有有现场观众的节目里,《世纪大讲堂》定位明确,总体质量一直保持得不错。
主题所涉猎的范围很广,每集都有各路名家坐镇,“讲、听、问、答”相结合,讲的人能自由发挥,听的人也不是摆设,虽然最后交流的时间短了些,但整体学术气氛浓厚而又不枯燥。
而这和谐的现场却是由节目类型来决定的,其他栏目不一定能借鉴。
《凤凰大视野》中的一部分原创节目与《口述历史》颇为类似,主持人基本只是串场,主要内容还是由编导做幕后安排。只要选题合适、被采访者的专业水平够高、有足够的说服力、所亲历的历史有足够的权威、表达也能做到吸引人,节目质量就差不到哪儿去。
对于政坛人物的访谈节目,本人没什么发言权。也许是因为大部分采访都太“政治化”了吧,总有些嘉宾感觉是在打官腔,说的内容与平时新闻里看的没啥区别。所以兴趣不大。
《风云对话》很少看,也因为不爱听英文,无论发音标准不标准。
《小莉看世界》也一样,无论主持人表现如何,真正的看点还是嘉宾本身的表达能力,以及他讲述的内容是否有新意。一旦空话套话废话太多,就怎么也提不起兴致来了。
《凤凰冲击波》的其他几档节目中,《冷暖人生》和《社会能见度》做得比较突出。从选材、分析、采访、编排,都可看出节目组的苦心和精心。
也希望这样的节目能多做一些,但如果真的做多了,时间紧了精力不足了,就也会走下坡路呢。还是保持这样一周一集吧。
顺便说说《锵锵三人行》和《文涛拍案》。
前者个性鲜明,早已形成自己的定式,再好再差也跑不出大圈儿去,有自己固定的观众群,批评和赞扬也一直共存。进步的空间不大,却也可长时间地继续下去。
后者在03年辉煌一时,05年重新开张后却似乎少了当年的锐气。今年的节目,更有下滑之势。也许,有的案子实在不好轻易去拍吧。
我们看到,文涛拍的案子,多是早被其他报纸报道过的。尤其是前些日子,连续好几期,几乎都是《南方周末》的翻版,只不过,是由主持人声情并茂地念了一遍而已。这实在让已经看过报纸的观众感觉十分不爽! 但这一问题又很难解决,毕竟,编导们还没有能力去做那么多细致工作,以纸上谈兵为主,没法自己调查取证。这一点,相比传统纸媒体的法制版和大型电视台的专题节目,就注定落了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