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作耒耜于汝城(一) 作者 朱爽生

2017-09-2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神农作耒耜的故事,在汝城民间世代相传,神农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汝城人民.在汝城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随处可

神农作耒耜的故事,在汝城民间世代相传,神农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汝城人民。在汝城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随处可见神农文化的遗存。汝城民间形成了尚农、敬农、重农的淳朴民风,一直传延至今。

神农庙 城头寨山顶上有座寺庙叫“神农庙”,顾名思义,神农庙必定是为纪念炎帝神农氏在此发明耒耜所建。听老辈说,从前到此朝拜敬香的香客总是络绎不绝,就连江西、广东等地的香客也慕名远道而来,可见当时香火之鼎盛。

如今,神庙虽已倒塌,但从山上留下的残垣断壁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出它当时的规模和气势。庙前那三棵千年古柏,正挥动它那苍遒的手臂,挟带着原始的沧桑,穿越时光的原野,把亘古蛮荒的岁月唤醒,向人们娓娓叙述着神农作耒耜的动人故事。

耒水泉 耒山之尾,有一处山垅叫耒水垅,有一股清泉从山脚汩汩而出,泉水甘洌清爽,当地的村民一直把这眼泉水叫耒水泉。这就是耒水之源!

邓家古村耒山脚下有一个村庄叫城头,村子里住着邓姓家族,邓氏乃汝城第一任县令邓平直的后裔,称“南阳世家”。据《桂阳县志》记载:“邓平直,湖南衡阳人,系出汉高密侯禹,陈永定初辟卢阳令,后卜居城福(今城头村)。

”又曰:“邓平直,《衡州志》作邓正直,衡阳人,素以行谊重于乡,陈武帝永定初,始兴侯欧阳頠为南安将军、衡州刺史,知其贤,礼为上宾。湘州归陈,改汝城为卢阳县,頠遂辟平直为卢阳令。时方草创,平直罢征敛、弭盗贼、创城隍、修水利、兴学校、崇儒术,士民交口称之。

平直乐其地之山水,固家焉。”村口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朝门,距朝门20米左右就是那静静流淌的耒水。耒水两岸,古木参天,遮天蔽日;岸上,田畴漠漠,碧波万顷;好一副绝美的古朴田园景色。

朝门两边那副流传了上千年的对联仿佛又把人们的思绪带到了古老的神农时代:“天马盘踞将锁乾坤,耒水源清碧流江汉。”走进村子,清一色的古建筑鳞次栉比,青砖火瓦,浸透着逼人的沧桑。

村子中央,有一座古朴的祠堂叫“南阳堂”,雕梁画栋,古朴庄严;上方悬挂着一块鎏金横幅牌匾,曰:“耒水长流”。大门两边是一副书写遒劲的对联:“耒水润泽物钱民丰,天马盘踞地灵人杰。”据村中老人所言和查阅族谱,上述文字绝非今日杜撰,而是自古一脉相承。

腮头何家耒泉下面,有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当地人称之为耒江,耒泉之水汇入耒江,流进了耒水。耒江上有一座青石板小桥叫耒水桥。耒江边上有一座村庄叫腮头何家。查其族谱,一直称为耒江腮头何家。腮头何家宗祠有一副对联:“佳气毓东山龙蟠虎踞开文运,祥光绕耒水凤毛麟趾振家声。”

地名耒山脚下的乡镇(泉水镇),自东晋年间汝城有县治以来,一直都叫“泉水”,其境内的村庄名称也与耒山耒水有关,如:南水、正水、梓水、小溪、白泉、福水等等。

祭神农农历4月26日是神农的生日。据当地村民讲述,每年这一天,神农庙里必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大典。是时,神农殿前,鼓乐阵阵,香烟袅袅、祈祷声声,祈求神农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与此同时,耒山脚下的村村寨寨也会举行“舞春牛”等各式各样的民间祭祀活动,以此纪念神农、祈求丰收。

祭先农史载,到民国时期,汝城还保留着由县令率众官祭祀神农的惯例。民国《汝城县志》就有《祭先农》礼俗的记载:“岁逢季春亥日致祭,承祭官率各官请主(神农)供坛上……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农童六人唱歌。

”祭祀之时,由礼生唱读祝文,曰:“惟神肇兴稼穑,粒我蒸民,颂思文之德,克配彼天,念率育之功,常陈时夏,兹当车作,威服先畴。洪惟九五之尊,岁举三推之兴,忝庆守土,不敢劳民。谨奉彝章,聿修祀事,惟愿五风十雨嘉祥,咸沐于神休,遮几九穗双岐上瑞,频书于大有。”字里行间,无不体现汝城人民对神农的追思和敬重、对农业的重视和崇尚。

祭先农仪式极为讲究,场面壮阔。所有参加祭祀者,必须在祭祀前两天进行斋戒;“前一日,扫坛设幕,检视耕器,至各官朝服齐集行礼。”祭祀之日,“各官诣耕藉田。司旗八人执青旗分东西负墙而立;司鼓八人分东西而立,与司旗相间;司钲八人分东西立于旗鼓之前;乐工八人立于东西二区之中,所诸执事官、牧夫、耆老等序立东西两旁,面该南向。

北面仅站礼生,前引县官就耕。”礼生唱曰:“行耕藉礼——行九推,进犁者以犁进,进鞭者以鞭进,秉耒县官秉耒。

”与此同时,司钲的鸣钲、司旗的扬旗了旗帜、司鼓的擂响了鼓声。“牧夫农人引牛行左,二官随后播种,一进一反为一推。”九推之后,县官走上观耕台上,赏赐耆老农夫。耆老农夫谢恩后,各官在观耕台上行三跪九叩之礼。

敬 牛传说中的神农牛首人身,头上有角,自古至今,汝城人民一直把耕牛当做神来敬重。汝城农村严忌宰杀耕牛,认为杀牛有罪;对老弱病残非杀不可者,也得请人下手,多为“无后”之人代之;杀牛时,必须用黑布蒙住牛的眼睛,一般在水边进行,旁观之人则背着手,真正做到“袖手旁观”。小孩及老年妇女忌吃牛肉,认为吃了牛肉会添灾减寿。农历四月初八,忌赶牛耕地,俗谓此日是牛的生日,耕牛免役一天,俗称“歇牛”。

祭田祖 农历六月初六“祭田祖”,是汝城民间的一大习俗。民国《汝城县志》有云:“六月六日乡村迎神,祈丰熟。农人携香烛酒肴祀田祖,遂视阴晴占丰歉。俗有谣云:年岁熟不熟,但看六月六,六月六日晴,犬豚不食粥。”

敬田神汝城民谚有云:“敬田有谷,敬老有福”。农忙季节,人们习惯把三餐茶饭(早、中餐用饭,中餐前吃点心,称“送茶”)送到田间,用餐前,要先洒酒于地,叩请田神享用。每年耘田(中耕)之后、收割之前,各村都要作“禾斋”,请师公诵经一天,以香烛酒礼之仪敬奉田神,祈求丰收。

栽米树汝城农村把插秧称为“栽米树”。农户在插秧之前,均先选定日子、请好帮工;开插那天清晨,齐集于秧田边饮开塘酒,以示祝贺。下酒以油炸果品为主,但必须要有盐蛋。酒毕,由长者(或户主)下田开秧塘,齐颂“丰登大硕,蔸蔸三瓢勺”之后,大家才下田拔秧。

插秧时喜互比技能:大家横排成行、逐行退插、互接搭口,稍慢者,以“抽鲤肚(小腿肚)”表示惩罚。插秧结束后剩余的秧苗不得踩入田内,只得堆放于田埂之上,并以少量抛上屋顶,粘于墙上,以示秧好禾丰。故汝城民间有“秧好半年禾”的说法。晚餐用丰盛酒席款待帮工,菜肴中必须要有大块腊肉,表示盛情;还要有肉馅荷包蛋,蕴含“草皮贴田缺,保水获丰收”的意思。

尝新新谷登场后吃第一餐新米饭称为“尝新”。家家户户都会接回外出家庭成员及已经出嫁的女儿回家团聚,共庆丰收。菜肴比较丰盛,一般兴吃禾花鲤鱼焖毛豆,意含“年年有余”。

洗禾镰稻谷收割完毕称“洗禾镰”。一般兴吃仔鸭焖禾笋(茭白)、鸭血煮豆根(米粉),以示对一年辛苦的犒劳,有的还请曾经帮工的亲朋同享,以表谢意。

曲树为犁城头村有一个古老的农耕习俗,就是“曲树为犁”,即把幼小的树苗弯成犁状,然后用绳子固定,待树长大后砍下来就是上好的做犁材料。汝城民间故有“下青的斗笠,城头的犁”的说法。

舞 龙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汝城民间有舞香火龙的习俗,目的是止水止雨,防止洪水的泛滥,祈求风调雨顺,获取农业丰收。

划旱船是汝城民间用来表现农村生活、农民劳作、农事季节和丰收喜悦的喜庆歌舞。

另外,汝城农村,一直沿袭传统的农耕方式,直到当今,仍随处可见传统农业的斑斑痕迹。据民国《汝城县志》记载:“汝邑男性业农为主,业农有耕田耕山之别,耕田又较耕山较多。”由此可见,汝城自古是个农业之县,而且是以种田为主。现在,汝城人种田,90%以上还是使用牛耕;种旱地却是100%用人力,使用锄头、镰刮、耙子等。而那些耕山者,却仍然沿用着原始的刀耕火种方式,在山地上种上玉米、烟叶、红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