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国国际社工日 当助人成为一种职业——写在国际社工日到来之际
新华社北京3月18日电(记者 崔静)在福州市社会福利院,24岁的重庆女孩李沛是专职社工,也是老人们的开心果。养老院每入住一位新人,她都要跟踪记录一个月,帮助老人调整心理。平时,社工组织老人开展娱乐活动。针对失智老人,还尝试音乐疗法。在老人们看来,“自从福利院有了社工,我们的生活也丰富多了。”
养老院、医院、救助站、禁毒所……近年来,社工逐渐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犯罪预防等领域崭露头角,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在化解社会矛盾方面,扮演着减压阀的角色。
今年3月18日是第八个国际社工日。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社工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通过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人员近12.4万名。通过专业教育、培训和职业水平考试,全国已有36万多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与此同时,全国已有70余所高职院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科,289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61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每年培养3万余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然而,与社工在西方数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社工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社工发展遭遇着诸多“成长的烦恼”。民政部社会工作司司长王金华说,当前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激励保障问题。
“我国社会工作的激励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健全,广大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总体水平偏低,个别地方的社工工资甚至低于同等学历人员平均工资,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会工作者的积极性,使社会工作者无法安心投入专业服务,影响了社会工作事业的长足发展。”王金华说。
此外,职业拓展空间有限、专业岗位设置不足、社会认同和理解度有待提高等因素,也制约着社工在我国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很多人将社工理解为志愿者、义工、社区干部等,对社工的真正含义并不十分了解,更谈不上理解和尊重。”王金华说。
实际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社会融入、能力提升等个性化、多样化社会服务的人员。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助人为宗旨的社会工作,既是一种职业,也是一门专业。
民政部社会工作司综合处处长黄胜伟说,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的重点领域,解困救难始终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使命,贫困群体始终是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领域的社工需求不断增加,社工人才短缺问题日益突出。
据黄胜伟介绍,有学者对各国和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进行过专门研粳得出一个平均比例数为千分之二,并指出所占比例越高,表明这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越高,社会服务体系越完善。按照这个比例数计算,我国未来需要300万以上社工专业人员,才能有效满足社会需求。
针对社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急需加强的薄弱环节,2012年,中央19部门联合发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提出要实施好10项重点工程,并提出到2015年将我国一线社工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50万人,到2020年增加到145万人。
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表示,民政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社工专业人才激励保障政策,着力提高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加快拓宽基层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发展空间,切实解决基层社会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希望广大社会工作者安心基层,深入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解群众之所难,努力为改善人民群众特别是困境人群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贡献自己的专业智慧与力连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用社工的职业奉献精神和良好服务成效赢得全社会的认可与尊重。”李立国说。
(原标题:当助人成为一种职业——写在国际社工日到来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