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丽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学子“井冈情中国梦”暑期实践传承井冈山精神
青年人网讯 8月10日至18日,安徽理工大学电信学院的14名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井冈情青年心”团队,来到了革命圣地井冈山,参加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全国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共同举办的2016年“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季专项行动。
学习井冈历史,祭奠井冈英烈
在九天的学习实践中,学校实践团队员观看了《井冈丰碑》音像视频,参加了以“党的领导是革命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为主题的“三湾改编”情景教学,认真聆听了中共中央党校党史部教授黄少群讲授的《苦难的征程,辉煌的业绩——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讲座和井冈山大学教授李忠讲授的《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讲座,重温了井冈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实践队员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前往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为井冈英烈祭奠,并向革命先烈们敬献花圈,鞠躬致敬。在吊唁大厅里,面对代表着三万多名革命英雄的无名烈士碑,实践队员们再次重温了入团誓词,坚定了跟党走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和决心;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聆听着一百三十多位革命战士为保护主力军而英勇牺牲的故事,实践队员们被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深深打动。
八角楼的灯光,黄洋界的炮声
“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啊闪银光。井冈山的人哎,抬头望哎,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伴着一曲《八角楼的灯光》,实践队员们走进八角楼,回望八角楼的灯光,回顾八角楼灯光背后的峥嵘岁月。正是在八角楼的清油灯下,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总结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有力回答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为革命的队伍坚定了信仰,指明了航向。
在雄伟的黄洋界战斗纪念碑前,队员们驻足仰望纪念碑上镌刻的《西江月井冈山》,听着解说老师讲述黄洋界保卫战的故事,品味着黄洋界战斗的精神,大家的心中激起了敬畏的浪花。
置身于八角楼、黄洋界等革命旧址中,大家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油灯似乎还映得出毛委员深夜指挥的身影,战士们喊杀声仿佛还在山林里回荡,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不畏艰险、战胜困难的精神,让大家深刻体会到理想信念的伟大光辉。
体验军民鱼水情,重走红军挑粮道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穿上红军服,戴上红军帽的实践队员深入当地农户家进行入户调查并自做红军餐,感受着军民鱼水情。实践队员们有组织,讲纪律,发扬团队精神,和村民一起劈柴烧火做饭、一起打水刷锅洗碗,实行光盘行动,在实践中切实领会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实践队员们来到毛泽东和朱德曾经挑粮走过的山路小道,进行重走体验活动。大家走在山林环绕的小道上,从开始的兴致勃勃、欢声笑语,到随着不断的前行,脚步渐渐变得沉重,队伍逐渐拉长,小路蜿蜒曲折,好像看不到尽头,不觉之间,路越来越陡,大家汗流浃背,大家相互搀扶,相互鼓励。
大家几乎是空着手走,走的只是当年一段路,就已经如此艰难,可想当年革命先辈们挑粮上山是何等的艰辛!也正是当年革命先辈们艰苦奉献和百折不挠的精神鼓舞着大家,携手并进、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来鼓舞士气,“坚持、坚持,再坚持……”大家终于走完了3.2公里的山路。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井冈山精神永放光芒
在“革命后代讲家风”互动教学中,现场观众近距离聆听梁金生、刘型两位老红军的后代梁汉平、刘松柏夫妇讲述先辈们和自己的故事。两位老人带领大家重回那段艰苦岁月,重走那段心路。两位老人继承了舍小家为大家、先人后己、廉洁自律、艰苦奋斗的红色基因和家风,并传给了自己的孩子和孙子。如今他们通过和当代大学生面对面互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了一个个鲜活的红色故事和红色家风,传递正能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80多年前,革命先辈们用热血铸就井冈山精神;80多年后,井冈精神光芒依旧。今年2月,习总书记第三次来到井冈山时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为期九天的学习结束后,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井冈山学习实践活动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受到了井冈山精神的教育,心灵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和升华,在以后的生活中要好好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坚定追求理想的信念,努力学习,为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