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布大交换”如何改变地球?
作为全世界第一个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克里斯托弗·哥伦布这一壮举的意义决不仅仅限于发现了一片土地,更在于激发了包括动物、植物甚至微生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让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兼作家查尔斯·曼继2006年出版关于前哥伦布历史的《1491年:前哥伦布时代美洲启示录》后,他在自己的新书《1493:揭秘哥伦布创造的新世界》中,介绍了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整个地球发生的变化。按照查尔斯的说法,在改变地球这个方面,没有任何人的影响像哥伦布那样巨大。
查尔斯认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600558,股吧),代表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不仅是对美洲而言,同时也针对欧洲、亚洲和非洲。首先,这是全球贸易开始发展并最终盛行的“黎明”。大洋无法继续阻碍人类、物品、动物、植物乃至微生物等“全球扩散”,就好像1.5亿年前分裂的泛大陆再度集中在一起一样。
由圣玛利亚号、平塔号、尼娜号组成的哥伦布探险船队在1492年起航之前,不仅是美洲大陆不为外界所知,中国和欧洲相互之间也了解甚少。然而,一个世纪之后,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西班牙的大型帆船航行到了中国的港口,带来了非洲人在南美采集的银矿; 西班牙的商人们则从墨西哥的中间商那边买到了中国的丝绸;而寻找消遣方式的有钱人,无论是在马德里、麦加还是马尼拉,纷纷开始点燃从美洲进口的烟叶。
烟草、马铃薯、火鸡从美洲大陆传入欧洲,欧洲人则带着小麦、马匹和麻疹来到美洲。这些“移民”,对整个世界的变化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过,可能很少人知道,蚯蚓其实也是这支“移民大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冰河时期之后,蚯蚓就在北美大陆的大部分地区灭绝。不过,在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蚯蚓再度在这片大陆出现并扩散。无论出现在哪里,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动物都在尽自己的努力改变着当地的地貌:分解掉落在地上的枯枝树叶、加快腐蚀过程、改善土质。在此背景下,一些植物的生长变得更快,为许多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了更多的食物。概括地说,一片拥有蚯蚓的森林,与没有蚯蚓的森林完全是两个概念。正是在蚯蚓的作用下,整个美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查尔斯在《1493》一书中大量介绍了哥伦布带动的全球化进给世界各地带来的变化,例如番薯如何让中国的人口激增成为可能、秘鲁如何发现鸟类排泄物能够作为提升农作物产量的肥料、携带疟疾的蚊子如何影响了美国的命运等等。
查尔斯的书一开头就以发生在美洲一个名为詹姆斯敦的英国殖民地的事例作为佐证,介绍哥伦布带动的全球化。詹姆斯敦位于如今的美国弗吉尼亚州,1619年8月,一艘荷兰海盗船出现在詹姆斯敦的码头,船上有约20名黑人奴隶,都是海盗袭击了一艘葡萄牙运奴船后截获的。由于正值农作物的收收获季节,詹姆斯敦的殖民者买下了海盗手中的这些奴隶。
正是这笔交易,成为美国奴隶制的开端。不过,当时那些购买非洲奴隶的烟草农场农场主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非洲奴隶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疾病。这些非洲人的血液中携带有恶性疟原虫,一种可以导致疟疾的寄生虫,它们随着非洲奴隶的到来而在北美出现并蔓延开来。这种寄生虫带来的疾病,随后成为殖民者剥削利用非洲奴隶的昂贵代价。
查尔斯认为,这具有深远的影响。按照他的说法,在美国北部,可能传播疟疾的蚊子在寒冷的天气下不容易存活,因此欧洲的移民可以取代非洲奴隶,成为当地的主要劳动力。而在南部,棉花地和烟草地的蚊子非常多,相比之下,非洲奴隶对疟疾的抵抗力比欧洲人要好得多,因此南方比北方更需要非洲人作为劳动力。
查尔斯认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南部的奴隶制体系才得到巩固。农场主们躲在通风良好的住所内,借此防范疾病,而黑人奴隶则在农场内辛苦劳作。查尔斯还指出,他第一次看到疟疾传播范围地图时,更加确认自己的想法。地图显示,疟疾传播的范围,基本上就是从南方扩散至梅森—狄克森线,该线曾被视为北方自由州和南方蓄奴州的分界线。
历史学家将哥伦布带动的包括人类、动植物以及微生物的跨大陆流通,称呼为“哥伦布大交换”。而这种大交换影响的不仅仅是美洲。以中国为例,当欧洲人在1570年出现在菲律宾时,他们从美洲带来的白银最终令这种金属成为明朝时期中国最重要的通货。
在那之后,跨大西洋的贸易迅速发展起来。大量从安第斯山脉开采出来的白银并没有被运往殖民者西班牙国内,反而是远渡重洋流入中国; 相应的中国产的丝绸、瓷器以及其他贵重商品则辗转来到了墨西哥。查尔斯在书中以两个17世纪的新兴城镇作为例子,介绍了跨大西洋的贸易如何令整个世界步入新时代。
其中一个城镇是位于安第斯东部山脉的波托西。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在那时拥有全球最著名的银矿。正是由于这一点,西班牙殖民者蜂拥而至,并征募了大量的当地人采集白银。尽管波托西四周自然环境恶劣,除了皑皑的白雪和岩石外可以说没有任何景观,但还是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扩张到与伦敦相同大小的规模。
另一个城镇是位于马尼拉旁边的巴里安,世界上首个唐人街。在中国与欧洲跨洋贸易兴起的背景下,大量的商店、茶馆、饭店以及大型的仓库在巴里安兴建起来,让这个城镇的人口迅速超越了马尼拉。西班牙商人来到巴里安购买各种中国商品,他们使用从波托西采集出来的白银,购买大量皮靴、茶具等商品并运回欧洲。
除了白银,还有三种欧洲人从美洲带来的农作物,在中国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就是土豆、番薯和玉米。这三种外来农作物不仅耐寒,而且高产,让许多不适宜种植水稻的地方也可以发展农作物种植。
例如当时中国南部和西部的山区地带,原本并不适合开展农业,因为当地的土质过于贫瘠。然而,来自美洲的这三种农作物,却让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可耕之地,并且在当权者的推动下,数以百万计的人开始依靠在山区种植土豆和玉米营生。
直到现在,这些来自安第斯山脉的“进口”农作物依然占据着中国十多亿人口食谱中的相当一部分份额。中国目前是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大玉米出产国,同时还是最大的土豆出产国。
跨大陆的交流不断增加,无疑让整个世界发展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了负面效应,例如殖民者对土著的剥削、土著的悲惨境遇等等。查尔斯在书中写道,人类社会的任何发展和进步,都伴随着一些人的汗水甚至鲜血,“如果要放弃所有沾染鲜血的事物,那么我们的手上可能就留不下什么东西了。”
在现代农业出现并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正负面效应的对比尤为明显。现代农业可以说与两名德国人息息相关,一个是德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他在环球世界的途中,在秘鲁海岸边发现了当地人采集岩石峭壁上鸟类栖息地的大块排泄物,并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另一个是化学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他在发现这些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可以作为上好的肥料使用。
这种被秘鲁当地人称为“鸟粪石”的东西,不久后便成为正在迅速发展的欧洲大陆需求量最大的进口货物之一。查尔斯估算,如果把当时从秘鲁出口的天然肥料的价值换算成现在的数据,可能差不多高达150亿美元。
而当欧洲享受这种肥料带来的好处时,许多中国民众却深受其害。当时,有差不多10万名中国人被骗到遥远的南美洲,在那里被迫忍受着恶臭,从事采集“鸟粪石”的工作。
在欧洲的农业变得越来越依赖来自南美洲的天然肥料的同时,欧洲的工业也没有摆脱一样的命运,尤其是在橡胶成为现代科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背景下:无论是汽车轮胎、电缆绝缘材料还是水管的垫圈等,都需要用到橡胶。
天然橡胶从南美洲的橡胶树上收集下来后,经由横渡大西洋的轮船运送到欧洲,运输量不断增大。无论巴西的天然橡胶出口如何增加,都无法满足欧洲增长速度更快的需求,这导致橡胶的价格持续上涨。
然而,南美洲橡胶出口业的繁荣却突然终结,原因不仅是因为真菌导致的叶枯病几乎让南美洲所有的橡胶林被毁,更在于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取代巴西、委内瑞拉和苏里南,成为橡胶出口的超级大国。引发这一变故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一个名为亨利·威克姆的英国人,他在1876年从巴西偷偷运走了橡胶树的种子,随后带到了其他地区。尽管对巴西而言,威克姆可以说是个“犯人”,但对“哥伦布大交换”来说,他却可以被认为是个英雄般的人物。
查尔斯最近前往亚洲国家的一个橡胶园考察,当他穿着几个月前探索巴西雨林的同一双靴子站在一片橡胶林的时候,突然意识到,他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威克姆”,只不过传播的不是橡胶树,而是叶枯病—一旦他的靴子上残留了一些能导致橡胶树叶枯病的真菌,或许这种可能就会变成现实。
查尔斯对这种可能感到十分后怕,他在书中写道:“在某些情况下, "哥伦布" 大交换可能兜个圈子回到原地,届时整个世界可能遭遇各种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