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大交换丈量世界的1493年

2017-12-2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现代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世界经济,从1400年到现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现代世界是怎么形成的?《贸易打造的世界:社会、文化、世界经济,从1400年到现在》(The World That Trade Created :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Economy, 1400 to the Present)、《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与美味料理;关于人类的权力、贪婪和乐趣》(Pfeffer: Rezepte und Geschichten um Macht, Gier und Lust)、《青花瓷的故事》(The Pilgrim Art: Cultures of Porcelain in World History)和《世界,没你想的那么糟:达尔文也喊Yes的乐观演化》(The Rational Optimist: How Prosperity Evolves)会告诉你,现代世界是贸易给打造出来的。

《1493:物种大交换丈量的世界史》(1493: Uncovering the New World Columbus Created)作者查尔斯.曼恩(Charles C. Mann)却认为,一般经常从纯经济角度描述我们如今身处的全球化世界,可是事实上,从长期视角来看,全球化根本就是一种生物现象,如果不从生物地理和生态学的角度来探讨,我们就无法充分完整地理解现代世界的形成和全球化的过程和结果。

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在学术界和书市造成大震撼的《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就是很好的例子,他利用生物地理解释了人类文明的差异。

查尔斯.曼恩是《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科学》(Science)与《联机》(Wired)杂志的特派记者,他也为《财富》(Fortune)、《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史密森》(Smithsonian)、《科技评论》(Technology Review)、《浮华世界》(Vanity Fair)以及《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撰稿。

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1451–1506)意外「发现」美洲,对西方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食物的历史—透视人类的饮食与文明》(Food: A History)作者菲立普.费南德兹─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在《一四九二:那一年,我们的世界展开了》(1492: The Year Our World Began)把现代世界的主要元素追溯到关键的1492年。

《一四九二》检视当时全世界的财富和权力如何分配,不同的宗教和文明如何划分世界版图,全球经济又如何越来越紧密相连。费南德兹─阿梅斯托表示,1492年发生的事甚至改变了全球生态系统。此外,费南德兹─阿梅斯托也指出,我们熟悉的个人主义及「世界是人类共同的家」的观念,也都在1492年逐渐成形、浮现。

查尔斯.曼恩的另一本书1491: New Revelations of the Americas Before Columbus,描写了欧洲人「发现」之前的美洲世界。《1493》则追溯到1493年哥伦布在美洲建立根据地。

从这一年开始,原本彼此相隔的大陆产生混乱的交流与碰撞,称之为「哥伦布大交换」(The Columbian Exchange),对生态学家而言,这是恐龙灭绝后最重要的事件。虽然美洲仍和欧亚非大陆分离,不过就生态而言,现在更像是过去的盘古大陆(Pangaea)。

美国历史学家艾弗瑞.克罗斯比(Alfred W. Crosby)在他1972年的著作《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2) 中,首先提出「哥伦布大交换」这个观念。

哥伦布大交换是一场东半球与西半球之间生物、农作物、人种(包括黑奴)、文化、传染病等的突发***流。1492年 哥伦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陆,是世纪性大规模航海的开始,也是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联系的开始,引发各种生态上的巨大转变。

哥伦布大交换对地球上的每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欧洲人也因此带来新的疾病。美洲的原住民因为没有抵抗力,所以造成很多人丧生并且大量的文化流失。初估这次的灾害造成了美洲的人口至少50-90%的人口丧生,估计当时死亡1,500到1,650万人左右。

哥伦布大交换也替两个半球带来了人口增加和多样的新作物品种和牲畜。在当时的探险者将它们带回欧亚大陆之后,原产自美洲的玉米、马铃薯、橡胶、辣椒、可可、烟草、花生、蕃茄、番石榴、木薯、木瓜、向日葵、番薯、四季豆、腰果、胡桃、香草便成为欧亚大陆的重要作物。

《扭转近代文明的六种植物》(文明を変えた植物たち―コロンブスが遗した种子)探讨了来自美洲的植物对打造现代世界的正面意义。可是《1493》却要指出,「哥伦布大交换」带来的其实也是一场生态灾变,在物种、病菌、文化、人种的大混合中,逐渐形塑出我们此时此刻的现代世界。

克罗斯比并且在《生态帝国主义》(Ecological Imperialism: The Biological Expansion of Europe, 900-1900)一书,进一步写到欧洲人征服了纽、澳后,也改变了它们的自然景观但。当欧洲人开垦了纽澳,纽澳的许多生物很快随之灭绝,连带生态景观也「欧洲化」了。

查尔斯.曼恩深受艾弗瑞.克罗斯比的《哥伦布大交换》和《生态帝国主义》影响,甚至不厌其烦地多次请求后者更新卅几年前出版的《哥伦布大交换》,一直到克罗斯比烦不胜烦火大斥责查尔斯.曼恩为何不自己去写一本时,查尔斯.曼恩就趁机当作是克罗斯比的许可。查尔斯.曼恩试图以 广阔的视野拼凑出一段精巧而另类的历史,描述哥伦布首航以来世界出现的深刻变化。他显示了全球化的成本和效益是一体的两面。

他旁征博引了生态学家、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与历史学家的最新研究,重新诠释了几百年的世界史,还发现今日最激烈的政治争端(移民、贸易政策与文化战争)的根源,说明了欧亚与美洲的生态冲突如何实际上转变人类历史的每个面向。

他还把1943年后的世界称作「同种新世」(homogenocene),从1493年起,不同大陆的花园菜埔也将种植着愈来愈类似的植物,而细菌、昆虫和粪便也随着全球化而四处趴趴走,被偷运出巴西的橡胶籽也改变了许多国家的生态。

同种新世中,世界的生态愈来愈照着欧洲人的方式行进,南美原本有几百种的野生马铃薯与数十种的驯化马铃薯,因为欧洲人只大量种植其中几种,使欧洲的农场愈来愈类似,一旦染病就形成跨国粮食危机,19世纪由卵菌造成的马铃薯晚疫病菌就使发生饥荒的爱尔兰人口减少一半,迄今仍未恢复饥荒梦的人口。

查尔斯.曼恩也生动描述,生态因素如何在五百多年中不断影响历史,于是帮助美国独立成功的可能是疟蚊,让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关键之一是因为原产于亚马逊的橡胶,更不要说白银如何影响当时的国际政经,让明朝走向灭亡,而引进的玉米、番薯,因为耐旱容易种植,则让处于小冰期的明清两朝解决了饥荒问题,中国在此一时期成为人口最多的国家,可是也因为在山坡地种植玉米、番薯而造成水土流失而让鱼米之乡闹饥荒让清朝走向衰亡。

虽然这本书相当的厚,不过因为查尔斯.曼恩以有趣而简明的方式讲述了一则又一则复杂的故事而且还不断地呈现了引人入胜的细节,所以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和戴蒙的《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一样,富有学术价值,也适合一般大众阅读。

虽然是身为老外、鬼佬的查尔斯.曼恩来写,《1493》对闽南人在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有了详细的描述。在书末也用国姓爷郑成功为例批判中国和台湾的历史滥用。我本身也是闽南人,祖父祖母就是从中国福建泉州南安南下到马来西亚谋生。

马来西亚华人占了人口的两成多,大多是从闽南、潮洲、广东、福州、海南和广西而来的。虽然我们都是来自南方沿海省分,可是就算接受中文教育,接受的史观都是来自中国北方的「正统」,很少星马华人知道原来我们的祖先对世界贸易那么举足轻重!

客家人、闽南人和东南亚华人的血泪史,在《1493》有详细的描述,尤其是亚洲人和欧洲人交会的菲律宾马尼拉市,成千上万为生活讨口饭吃的华人为各方视为草芥来屠杀。我上个月初到美国芝加哥参加学术会议,和友人途经《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大厦,大楼外墙贴有各地收集而来的石头,其中一块是一个马尼拉华人的墓碑,上面刻着「谢连生之墓」。

友人惊讶道,他们究竟知道那是啥吗?或许他仅是顺着潮流而客死异乡的千千万万海外华人之一吧?

从《1493》,也可看到一个又一个水可行舟、亦可覆舟的故事,当初明朝为全世界最强盛的国家,可以源源不断地出产欧洲人渴望的陶瓷和丝制品来换取白银,明朝因白银为货币而经济兴盛,但也因过度依赖白银而哀亡;清朝因蕃薯和玉米而人丁兴旺,但也因为人丁过度兴旺和水土流失而哀败;欧洲也因为马铃薯而兴盛,但爱尔兰却也因为过度依赖马铃薯而丧先一半人口!

《1493》对非洲奴隶来源的分析,也注意到不掉进「现时主义」(presentism)的谬误,也就是用今人眼光看待过去的事物。《1493》精辟地分析了美洲实行的奴隶之原因和后果。查尔斯.曼恩也引用了《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富裕与贫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作者的戴伦.

艾塞默鲁(Daron Acemoglu)和詹姆斯.罗宾森(James A. Robinson)的研究,解释蚊子滋扰和疟疾对欧洲人建立政治制度的影响。

《1493》宏观地分析了欧亚美非四大洲在哥伦布大交换下的浮载浮沉,不过全书也非没有缺点。首先,作者显然为了写这本《1493》造访了世界各地,《1493》也附了一些作者拍的照片,但可惜《1493》中附的照片却是少得可怜,作者应该把《1493》弄得更图文并茂才是XD 再来,在写第四部〈世界的非洲〉时,就像其中一章〈大杂烩〉的标题一样,实在是太大杂烩了,脉络并不够清楚。

这部大部头的好书《1493》真的将会改变你对现代世界形成的许多看法,更进一步了解哥伦布大交换如何彻底地改变了我们祖宗的世界,形塑出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