霾预报预警被叫停 环保部门垄断的做法另有隐情

2017-08-01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中国气象局1月17日下发内部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霾的预报预警工作.同时,停止制作和发布霾预报预警产品,对于出现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情况,可以根据相对湿度,按照雾开展预报预警工作.这个消息已经被证实为确凿真实,官方已经有了回应.中国气象局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官方回应,其回应的要点是:停止霾的预警预报,是为了与环保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避免发布信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将来霾的发布机制,不止气象与环保参与,还有其他单位参加,怎么发.由谁发都会很快有结果公布.社会对这一动向抱以强烈的不满,原因也很清楚:一是

中国气象局1月17日下发内部通知,要求立即停止霾的预报预警工作。同时,停止制作和发布霾预报预警产品,对于出现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情况,可以根据相对湿度,按照雾开展预报预警工作。这个消息已经被证实为确凿真实,官方已经有了回应。

中国气象局接受媒体采访时,做了官方回应,其回应的要点是:停止霾的预警预报,是为了与环保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避免发布信息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将来霾的发布机制,不止气象与环保参与,还有其他单位参加,怎么发、由谁发都会很快有结果公布。

社会对这一动向抱以强烈的不满,原因也很清楚:一是在联合会商机制产生并运行之前,停止霾预报预警是不负责任的做法;二是担心垄断霾情发布口径,不利于行政单位之间形成良性的专业监督,反而容易掩饰问题性质及严重性,总之是降低霾情的能见度。

官方解释停止预报的逻辑,是说气象和环保发布霾时各有标准,造成等级不一致,避免引发“误解”,统一发布可以厘清职责划分。按照行政做法,这种逻辑或许成立,但不一定符合常理,多年来两种渠道的霾情预报预警,并未搞乱民众头脑,反而是统一口径更让人迷惑。

气象部门对霾的预报预警,其依据的主要指标是能见度和PM2.5浓度,而环保部门通过应急办发布重污染预警的主要指标是AQI(空气质量指数),除了PM2.5外,还包括SO2、NO2、PM10、O、CO等其他五项参考标准,气象与环保预报预警各有侧重,并不冲突。

气象与环保部门针对霾的不同指标加以预报预警,一个着重天上的,一个着重地面的,从这么长的实践看,其实并无矛盾之处。现在叫停这种预报预警的惯例,反而让人怀疑,治霾成效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对治霾要求,所以不得不通过修改预报预警减轻压力。

长久以来,即使有两套预报预报体系,但社会对相关数据的真实性仍然有疑虑重重。环保部门常常爆出数据造假的新闻,比如在监测设备上动手脚,或者在监测地区喷洒水雾降低指标等。另外,设立AQI上限500的做法,也曾引发不安,被认为是要削平爆表峰值。

霾的预报预警越来越牵扯社会方方面面,大城市下达的红警更是影响深远。在这种情况下,严肃预报预警工作,确实有其必要性。但废除现有机制建立新规及新的口径,核心仍要确保对霾情进行全面检测、实事求是发布,而不能人为干预数据,更不能糅合指标,按需发布。

本次修改机制最先由气象部门踢爆,也影射了气象与环保部门存在的隐含抵牾。气象局预报霾情,被认为有将霾归结为自然灾害的嫌疑,巴不得甩锅。可环保治霾的诚意与能力屡遭诟病,手法上常闹幺蛾子。收缴气象局发布权却赋权环保部门,怎么平衡优劣,总有一种别扭让人不放心。

治霾已然是长期工作,民众也不得不处理有霾的长期生活。自从地方政府侵吞治霾资金的事坐实后,民众对霾情预报数字有了更深的依赖,这是指导家庭防霾的前提。现今收窄数据渠道,社会有不安情绪,始终叩问的关键是:霾情预报机制的新旧不是问题,是否可信才是。

总之,新的霾情发布机制既然在磋商制订中,那么它一定要能获得公信力才行。集中到一点,新机制必须要能回应民众对霾情的关切,用真实的预报为治霾提供基础数据,为民众家庭防霾提供可靠参考。预报预警的新动向之所以牵动社会敏感神经,原因无外乎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