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璀简历 一二·九运动的亲历者、百岁老人陆璀和她的《晨星集》【2】

2017-10-05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1935年的12月9日,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由爱国的北平学生首先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如星火燎原,席卷全国,成为后来的全民

1935年的12月9日,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由爱国的北平学生首先掀起的抗日救亡运动,在短短的几天内,就如星火燎原,席卷全国,成为后来的全民抗战的雄壮序幕,历史上称之为“一二·九”运动。

毛泽东对“一二·九”运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称它“是伟大抗日战争的准备,这同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大革命的准备一样”,“‘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一二·九”运动在国内发展成为全国各界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情况,及其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争取独立解放事业的意义,知道的人是比较多的。然而,“一二·九”运动的发生与发展在国际上引起的巨大反响和产生过的深远影响,在国内却几乎是鲜为人知的。

实际上,它是全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是其先锋部分,它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发展。这方面的情况,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除了几个救亡团体的内部刊物有所披露外,国内就很少有人知道了。

陆璀老人就是这场运动的亲身经历者和幸存者。她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是一位民族英雄,是中国革命的女战士,她在国际上宣传共产党抗日的方针、政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二·九”运动的消息传到上海,主办《生活》周刊、《大众生活》周刊的邹韬奋先生立即起而响应。邹韬奋是三、四十年代最著名的记者、政论家、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大众生活》用大量篇幅和照片报道了运动情况,邹韬奋先生亲自连续撰文,热情赞扬和全力支持学生救亡运动,称之为“大众运动的急先锋,民族解放前途的曙光!

”认为“这个运动实在是全国大众对于救亡的坚决的意志之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当时《大众生活》的销行量突破16万份,为当时所有刊物之最。

它对学生救亡运动的热情支持,对同学是极大鼓舞。1935年12月21日《大众生活》第一卷第6期封面和封底,用的就是陆璀在“一二·九”运动的当天,在西直门外一个站台上,手执大号筒向学生和市民群众讲话的照片。

当时邹韬奋先生并不知道这个女学生是谁,只是收到有人给他寄来这两张照片后,觉得它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就采用了它,并且在封面上加上“大众起来!”这个口号。谁也没有想到,这两张照片竞成了“一二·九”运动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照片,被后来的有关书刊和展览广泛采用。可惜到现在还不知道这两张照片的拍摄者是谁?虽然署名“万里”,但显然这并非摄影者真姓名。

12月16日,游行示威的学生队伍受阻于宣武门时,陆璀机智地从紧闭的城门下的一道缝隙中伏身挤入,奋力抽掉城门的铁闩,但门环还有铁丝缠绕。这时,她被赶过来巡警抓捕。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斯诺。在12月16日那天陆璀被警察逮捕时,斯诺正在现场,他跟踪到警察所。在警察的包围中,对陆璀进行了一次特殊的采访,并当即发出了一条“独家新闻”,用了一个引人瞩目的标题:《中国的贞德被捕了》。这篇报道在美国的大报上登出后,确实起了一点轰动效应,为我们抗日救国、反对法西斯侵略、保卫世界和平的主张作了有力的宣传。

斯诺对“一二·九”运动的积极支持和巨大帮助,也就是他对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事业作出的第一个重要的贡献。斯诺本人也从“一二·九”运动这段经历中受到启迪和教育,促进了他思想的发展,为他后来访问我陕北红区进一步打下了思想基础。

1936年2月29日,数千名军警带着机关枪,两次包围了清华大学进行大搜捕。陆璀因名列黑名单,被迫离校。组织上就安排陆璀在斯诺夫妇家去隐蔽,住了一个多星期。斯诺那时才30岁,但在新闻界已崭露头角。他除了外出采访外,几乎整天都埋头在他的工作室里。

那里堆满了各种书籍,特别是有关中国的书籍。他正在进行艰苦的努力,编译他后来在1936年7月出版的介绍中国新文学的书——《活的中国》。在斯诺家里,陆璀阅读了他已经出版的第一本书《远东战线》。

后来,斯诺经过我地下党的联系和介绍,作为第一位外国记者,访问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历时四个月,并写出了他震动世界的不朽之作——《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第一次向全世界揭开了当时所谓的“世界最大之谜”,真实、生动而且具有权威性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伟大的中国革命。其影响所及,不仅是中国和外国的一代人,而且是几代人以至后世。

1938年,毛主席曾这样说过:“当其他人谁也不来的时候,斯诺来到这里调查我们的情况并帮助我们把事实公诸于世……我们将永远记住,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毛主席还曾写信对斯诺说:“我们都感谢你的。”

斯诺的名字,已经成为中美两国人民诚挚友谊的象征。陆璀曾说:“我们永远怀念和感谢你——埃德加·斯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