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现象的机制是 黎明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2018-02-0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有人测定DMDP患者黎明时的血清生长激素(GH).皮质醇.胰高糖素及儿茶酚胺等水平高于无DP的糖尿病(DM)患者,且用药物抑制上述拮抗激素的

有人测定DMDP患者黎明时的血清生长激素(GH)、皮质醇、胰高糖素及儿茶酚胺等水平高于无DP的糖尿病(DM)患者,且用药物抑制上述拮抗激素的分泌可控制DMDP。大多数研究表明DMDP患者清晨血清GH水平升高为DP的主要原因,有人发现健康老年人GH分泌明显减少,其基础分泌仅为青年人的30%,且无明显DP发生。

有人对INS完全缺乏的IDDM并DP患者夜间持续输注葡萄糖(GS)和INS,发现维持其稳定的夜间血清INS水平于黎明时所需的INS输注速率加大,即机体对血清INS的廓清率增加。

也有人用GS钳夹试验对DMDP患者夜间持续输注GS和INS,结果发现维持其夜间稳定的血糖水平于黎明时分所需要的INS量增加,可能与黎明时患者的INS拮抗激素分泌增加和机体对INS的廓清率增大有关。如患者的精神状态、黎明时的觉醒及睡眠深度等均可影响黎明时的血糖水平。

清晨血浆胰岛素水平降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有类似的昼夜节律,即清晨对胰岛素需要量增加,血糖正常与否取决于有无足够的胰岛素,正常人可通过增加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来代偿,而糖尿病人则因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决定不足表现为高血糖。

胰岛素的拮抗激素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安等都存在黎明前或清晨分泌高峰,导致胰岛素相对不足加重,而发生黎明高血糖现象。如患者的精神状态、黎明时的觉醒及睡眠深度等均可影响黎明时的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常会合并血管病变,下肢血管是较常受累及的血管之一,仔细观察下肢的症状就可早期发现下肢血液循环障碍,常见症状包括下肢疼痛、皮肤颜色异常、肌肉痉挛等。糖尿病患者出现下肢血液循环变差的症状应及时处理,避免进一步加重导致残疾。当下肢血液循环变差时,糖尿病患者在进行行走较短一段距离后,会出现小腿部或大腿部疼痛的症状,多发生于小腿部,有时可伴有肌肉抽搐,即俗称的小腿抽筋。

医生指出“黎明现象”导致的空腹血糖升高可以通过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用量来解决。常用的方法是:中青年患者可于晚餐前注射一次6~8个单位的胰岛素;而老年患者可于临睡前注射一次4~6个单位的胰岛素。

胰岛素的选择应以速效、作用时间短的剂型为宜。但同时医生也指出,清晨空腹血糖升高时不要轻易加服降糖药,而应该先搞清楚引起清晨空腹血糖升高的原因,然后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以避免低血糖发生而危及生命。

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测试早餐前、早餐以后2小时、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晚餐前、晚餐后2小时、夜里3点七个时间段血糖或者午夜加测一次,如果白天都正常,就只是夜间和清晨血糖高那就要考虑“黎明现象”,如果想要进一步准确判断,可以夜间每隔一到2小时测一次血糖,如果血糖3-9点高,其他时间正常就是黎明现象。

1、在饮食疗法基础上增加餐次

该病患者在坚持使用一般饮食疗法的基础上可适当地增加餐次(一日可安排4~5餐),同时,在晚上临睡前的一个小时左右应加餐1次,可少量吃些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如一杯牛奶、一小碗稀饭或几片面包等。这样将有助于提高患者夜间胰岛素的分泌量和敏感性,避免其出现糖尿病“黎明现象”。

2、在服用降糖药同时睡前增加用一次胰岛素

该病患者在常规服用降糖药的同时应在晚餐前或临睡前加用一次胰岛素。常用的方法是:中青年患者可于晚餐前注射一次6~8个单位的胰岛素;而老年患者可于临睡前注射一次4~6个单位的胰岛素。胰岛素的选择应以速效、作用时间短的剂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