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圣哲的诗 中国的教育家聂圣哲 点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明灯
2017年2月14日,《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正式发布,提出要督促落实教育经费稳定增长,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低于4%。
《工作要点》中提到,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为中国制造2025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中学生英才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行动计划”“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校企深度合作示范项目”“卓越人才系列计划”“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改革项目”等。
关于职业教育:要求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继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研究推进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启动第二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动态更新机制。全面推进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完善以赛促教学改革机制。办好职业教育活动周。发布2016年全国中职学校办学能力、高职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报告。继续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研究推进高水平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大力加强职业培训。
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和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较,简直是天壤之别。我们国家,15岁初中毕业之后,87%的中国学生选择了普通高中。这是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6年两会期间透露的数据。但在瑞士,75%的初中毕业生的首选是职业中学。仅820万人口的瑞士,人均GDP超过8万美元(2014年IMF数据),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职业教育这么多年发展、这么多年的呼吁,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有衰退迹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聂圣哲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篇文章:“看到《南方周末》的文章——在这个富裕的国家,75%的初中毕业生首选职校。文章的主题、立意都很不错,但是在行文里面闻到一股腐臭,如文章一开头,我就怒火中烧:在很多国家,未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被认为是loser,但在瑞士不是,接受职业教育同样可以拿高薪水、受人尊重。
请问,有这样说话的吗?在瑞士,一般原话会这样说:有些孩子,因为学做事情不灵活,智商还不算太低的,就选择了上高中,读大学。通过努力,后来也基本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也能和那些初中毕业就选择在手艺学校学习的人一样,有一个体面的工作和一定的收入,过上安稳的生活。
这两种不同的行文,表示了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而《南方周末》行文的潜台词里,还是流露出对工匠的同情甚至可怜,是一种对工匠的另一种鄙视,一种深层的鄙视。还有一些人嚷嚷,我孩子要是学了手艺没有读大学,就吃亏了。因为中国看不起工人,看不起劳动者。昨天,和公司的一群年轻的匠士在一起喝酒,他们的一句话让我深深感动:我们不拼爹,我们拼自己!”
作为教育家,聂圣哲一直以来在平民教育、养活教育思想理论、价值观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同时并付之于实践。聂圣哲经常跟身边提到自己是中国唯一活着的教育家,乍一听感觉惊讶,其实仔细读懂后,才知道这个有些自嘲的称呼,对于聂圣哲来说,饱含着赤子教育之心、辛酸无奈之泪、践行教育的勇气!中国职业学校的不景气、生源的衰退,与每个中国人都分不开,与大的环境分不开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当前社会缺乏对劳动者、匠人的尊重:
聂圣哲曾经说过,“我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优秀的木工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中国不缺高学历的工人,缺的是对劳动敬畏的匠人、匠心、匠魂。创立“匠士”学位:2003年,休宁籍企业家、知名学者聂圣哲先生和他的长江平民教育基金会捐资创办了德胜—鲁班(休宁)木工学校,第一届学生毕业,被授予中国匠士学位。
木匠被授匠士学位,这既是对木工的尊重,更是对平民和职业教育的尊重。弘扬“工匠精神”,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让“匠士”们有尊严地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
木工学校把这十一个字替换成一句句生动的标语,紧贴在实训车间、教室、食堂和寝室的墙壁上,以及学生每天佩戴的胸卡上。比如,“我们不认为一个平庸的博士比一个勤劳敬业的木匠对社会更有贡献和更重要”、“我实在没有多大的本事,但我有认真学习(工作)的态度”、“一个不遵守制度的人是一个不可靠的人”。
学校授予结业者“匠士”学位,毕业论文则是学生们亲手制作的太师椅。和一般的学校不同,德胜平民学校在学生入学之前,向家长提出了三个附加条件:接受学校“先育人,再教书”的理念;孩子必须“读平民书,做平民事,过平民的生活”。
2、学生从小,鄙视劳动,好吃懒做,巴望着天上掉馅饼,没有养成正确的习惯:
聂圣哲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基础上,创立“养活教育思想”: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情,逼迫孩子做(不断改善)会做的事情。 督促孩子从三四岁起开始做家务,学习各类劳动,这是孩子一生中最宝贵的金牌课程,该课程的老师就是父母。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逼孩子做会做的事,帮助孩子们尽早独立生活,立足于社会,培养“不拼爹娘、不坑爹娘”的下一代。养活教育思想核心:教孩子做不会做的事情,逼迫孩子做(不断改善)会做的事情!
养活教育思想要点:优秀是教出来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其实,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将来能否立足社会的根本。从人生的教育总量来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占80%的比重。 家庭教育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劳动教育,两件事情,做家务,学吃苦。说得再简单一点,就是逼迫孩子劳动。
3、没有精益求精的、不走捷径的价值观:
聂圣哲在业界被誉为“中国精造之父”:在很多场合,聂圣哲反复地说,他不想做大企业,只想把企业做精。“‘中国精造’是我第一个提出来的,在实现‘中国精造’之前,中国制造’只会是空谈!”在聂圣哲看来,由于“学徒制”的消亡,使得中国缺乏一大批拥有手艺、创造力的技术工人。
在这种品质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中国制造”这块招牌便缺乏含金量。“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中国制造”熟能生巧了,就可以过渡到“中国精造”;“中国精造”稳定了,不怕没有“中国创造”。
4、缺乏工匠精神:
聂圣哲首提“工匠精神”:要有工匠精神,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工匠精神”一词,最早来自于聂圣哲,从‘匠心’到‘匠魂’”,第一个提出“工匠精神”一词的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认为:千万不要让‘中国制造’还没有成熟就夭折了,路要一步一步走,手艺活儿是自动化的基础与前提。”
庆幸的是,教育部2017年新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启动第二批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试点。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建设一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
相信在国家政策层面扶持、在中国具有良知教育家的大力呼吁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慢慢步入正轨,开花结果,真正的能“走出去”,正如习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的那句话: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