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兰长征 老红军王新兰:长征途中最小的女红军
她是富家小姐,9岁加入红军。她是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战士,年仅11岁,便迈着稚嫩的小腿行走在望不到头的队伍里。她是开国上将肖华的夫人,在艰苦的环境里,他们奏响了战地浪漫曲,她就是兰州军区后勤部原副政委王新兰。
9月19日,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博物馆馆长、“旗帜哥”邵建波在北京东城区东四的一座民宅里,与92岁高龄的王新兰谈起了长征和抗战。回忆起80多年前“跑”长征的经历和人生片断,王新兰仍然记忆犹新:“说到长征,我就想起了过雪山和草地,永远也忘不了,那是整个长征历程中,最艰难最苦的。每一个战士都在向极限挑战,挑战死亡极限、挑战生存极限。”
5岁去送信,9岁当红军
“哥哥当红军,弟弟要同行。莫说我年纪小,当个通讯兵……”当年红军打下四川宣汉城时,一个小女孩一脸稚气,挤在看热闹的人群里,第一次看见穿着军装、腰上别着盒子枪的女兵,十分羡慕。看到女兵们向群众教唱这些革命歌谣的场面,小女孩十分激动:女兵好威武、好漂亮,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该多好。
这个小女孩就是王新兰。王新兰原名心兰,参加革命后改为“新兰”。1924年6月,她出生在四川省宣汉县王家坝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
王新兰的叔叔王维舟是名地下党员,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新式学校——宏文小学。5岁那年,王新兰到这里,不仅读书习字,还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 当时,王维舟秘密发动群众,建立了川东游击军,领导了著名的川东起义。
于是,军阀刘存厚把王维舟视为眼中钉,悬赏捉拿他。王维舟和王新兰的两个哥哥躲在一个阁楼上。不久,刘存厚派一个连进驻王家坝,连长就住在王新兰家。国民党连长经常指挥他的手下四处活动,搜山、抓人,给地下党和游击军的联络造成很大困难。
地下党看王新兰年纪小,不易被怀疑,就经常派5岁的王新兰去送信。 1933年10月,在红四方面军发动的宣(汉)达(县)战役中,王维舟配合红军主力前后夹击军阀刘存厚,使其溃不成军。
11月2日,川东游击军在宣汉县城西门操场隆重举行了庆祝大会。庆祝大会上,川东游击军正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任军长。不久,王新兰的姐姐王心国也参加了红军,被分配到红四军宣传委员会。
看到姐姐戴上了镶嵌着红五星的八角帽,王新兰又高兴又羡慕,每天跟着姐姐学歌谣、刷标语。后来在姐姐王心国的推荐下,9岁的王新兰加入了红军的队伍,她回忆说:“当我穿上小军装,戴上红五星八角帽时,别提心里多高兴了。”
与死神擦肩而过,一路跑在长征路上
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开始长征。这年3月30日晚,在望不到头的队伍里,不到11岁的“红军娃”王新兰被宣传队的大姐姐们搀扶着,登上了渡江的木船。 王新兰不知道这条船会把她带到哪里去,她只知道自己必须跟着这支队伍走,因为除了这支队伍,她什么也没有了。
说到长征,王新兰说:“最深的感觉就是走路,没完没了地走路,整天整天地走,整夜整夜地走。” 部队打仗时,王新兰就和群众一起抢救伤员。
王新兰年纪小,抬不动重伤员,就扶着轻伤员走。长征路上,有王新兰的地方,总有许多笑声。可是过江半个多月,有人发现听不到她的笑声了。原来,一天早晨,王新兰挣扎着走了十来里地,眼前一黑,就一头栽倒在地。战友们用树枝扎成担架抬着她继续往前走。
部队走到川西时,她已不省人事了。没过多久,头发眉毛全都脱落了。宣传队的一位大姐抱着一线希望,天天把饭嚼烂,掰开她的嘴,一点点喂她。慢慢地,王新兰又奇迹般地睁开了眼睛。
宣传队抬着重病的王新兰行军,行动十分艰难,特别是有敌人尾追的时候。一天,在一个村子宿营,有人建议给房东一些大洋把王新兰留下来。红四军政治部主任洪学智得知后,赶忙来到宣传队说:“这孩子表演技术不错,一台好的演出对部队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他给宣传队下了一道命令:“再难也要把她带上,谁把她丢了,我找谁算账!” 王新兰躺在担架上被战友们抬着走了个把月。渐渐地,她开始进食了,脸色也好了起来,部队到达理番时,她已能勉强坐起来了。
王新兰能下地以后,又拄根棍子,拖着红肿的双腿,紧紧地跟着队伍,走那永远也走不到头的路。王新兰人小腿短,别人走一步,她得走两三步,她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告诫自己:“千万不能掉队!
千万不能掉队!” 就这样,王新兰跟着队伍跋涉在铁流之中。病终于好了,王新兰又开始每天跑前跑后地从事宣传工作。再次回忆起长征的经历时,王新兰笑着说:“别人走一步,我得跑两三步,一天到晚总在不停地跑。别人是走完了长征,我是跑完了长征。”
爬雪山过草地不断挑战生命极限
在翻越夹金山时,战士们衣衫单薄,身上冻得像刀割。而作为宣传员的王新兰站在风口做宣传工作,红军战士都很感动,用力向上爬。 8月上旬,部队在毛泽东的直接率领下,从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王新兰背着一条线毯、一双草鞋、一根横笛,拄着根小棍紧跟着前边的同志,走进了草地。
王新兰和其他红军战士一样,白天吃野草,晚上没觉睡。“因为都是水,一块干地都没有,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背包,里头有双草鞋,就把它垫在屁股下面,大家背靠背坐着睡觉,晚上冷啊,冷得要命。
” 王新兰回忆说:“当时,整天饿得发慌,有时挪动一步,浑身摇晃,眼前直冒金花。”当她们走出草地时,王新兰抑制不住泪水,与同伴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11月中旬,红四军在百丈地区与国民党军十数旅激战,毙伤敌军1.
5万余人,但因红军伤亡过重,众寡悬殊,撤出百丈,被迫转入守势。参加了百丈之役战场救护的王新兰说,此前,她还没有看见过那么惨烈的战斗:红军和川军相互扭结在一起,用手撕、用嘴咬,到处是死人,尸体摞在一起,触目惊心。
王新兰和宣传队的同志一次次冲进硝烟里,把一批又一批伤员抬下来,“在百丈激战的7天7夜里,宣传队的工作特别艰难。经过百丈这一战,我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 就这样,王新兰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与肖华共奏战地浪漫曲
“七七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王新兰等被派到延安抗大学习。8月底,他们来到了八路军总部所在地陕西三原的云阳镇。本来准备在这里办好手续后就去延安,但不巧,由于发大水,去延安的道路被冲毁,她们只好等路修好了再走。
一天,王新兰等几个宣传队员正在村头唱歌跳舞,突然碰到了陈庚。陈庚告诉王新兰,他们是来总部开会的:“我们都是一方面军的,这是李天佑、杨勇,这位是我们最年轻的指挥员叫肖华……” 这是王新兰第一次见到肖华。
第二天,几位首长又和宣传队员碰面了,分手时,肖华主动约王新兰一起走走。第三天,那些首长和宣传队员都不见了,只有这个从江西兴国三代泥瓦匠家庭走来的年轻指挥官和漂亮的宣传队员漫步在云阳镇上,那是他们两个人的云阳。
他们谈各自的家庭,谈走上革命道路的经历,谈刚刚过去的长征,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拢了。 1938年11月20日,延安遭到敌机轰炸,中央作出决定,疏散机关和部队,到前线的干部立即出发。
王新兰作为派往冀鲁边的干部也离开了延安。由于战争,本来到山东只需要走几天的时间,王新兰他们却整整走了一年。1939年11月,王新兰到达了山东德州和肖华重逢。
1939年11月21日肖华和王新兰喜结连理。从此,他们一起转战山东,挺进太行,进军白山黑水,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直至肖华将军于1985年8月12日去世,他们相濡以沫共同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 当王新兰得知邵建波是从德州专程来看望自己时,她激动不已:“德州是我和丈夫都非常想念的地方,在那里有很多我们的回忆。
”“旗帜哥”邵建波告诉王新兰老人,自己在肖华战斗过的郑家寨建了中华民族抗战胜利博物馆,并将在10月下旬举办一场老红军书画展时,老人非常兴奋,“我丈夫在山东德州抗战8年,而且他还为郑家寨的英雄纪念碑提词,如果我身体允许,一定要到现场看一看!
”临行时,老人的女儿肖霜将亲自编著的画册《肖华画传》送给“旗帜哥”邵建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