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陈景润个人资料及家庭背景故事介绍
众所周知,陈景润是享誉全球的数学家,时至今日,陈景润的故事仍在坊间口口相传。除此之外,很多书籍都有记载陈景润的生平经历,以及陈景润是哪里人。在了解陈景润事迹同时,便可得知陈景润是哪里人。以今天的地名来说,陈景润是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人。
陈景润在一个贫寒家庭出生,家中兄弟姐妹比较多,陈景润出生后,父母为了养活他,便向邻居家借米汤来喂养他。陈景润自幼乖巧懂事,父母干农活时,家中弟妹就由陈景润照顾。等到哥哥从学校回来后,陈景润便央求哥哥教他数学知识。母亲见陈景润学习刻苦,便将他送到学校读书。陈景润的学习成绩非常好,1948年2月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英华书院。后来,陈景润又以优异的成绩被厦门大学数学系录取。
众所周知,陈景润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通过了解陈景润简介得知,陈景润生于1933年,卒于1996年,享年63岁。 有关陈景润小时候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很少有故事提及陈景润在三明的求学过程。即使翻阅有关陈景润简介资料,里面也只提及了陈景润的求学历程。比如陈景润于1938年到1948年在三一小学、三元县立初中等学校读书。
如今,福建省三明市档案馆里,还放着陈景润上初一的成绩单。通过成绩单可知,陈景润在1945年2月进入三元县立初级中学就读。等到陈景润上初三时,便跟随父亲离开了三元县,回到了福州。陈景润对数学十分痴迷,等到陈景润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面世后,陈景润在数学上的天分被全世界人民所熟知。1973年,陈景润发表了《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与不超过两个素数乘积之和》,陈景润在这一论文中,用充足的数据证实了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是享誉全球的数学家,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至今仍在坊间流传。通过了解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便可得知陈景润的生平经历。陈景润对数学几近痴迷,只要他一进入图书馆,就会废寝忘食的地研究几个小时。一天,陈景润吃了早饭带着两个馒头,便来到了图书馆。
为了专心致志地看书,陈景润找了一个最为安静的地方。陈景润一坐就坐了一中午,等到肚子饿时,才从口袋里拿出一个馒头吃。陈景润一边啃着馒头,一边专心致志地看书。即使图书馆下班铃声响了,陈景润也丝毫没听见。来到图书馆看书的人,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图书馆,图书管理员以为馆中已经没人了,便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安安心心的地回家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天色渐渐暗了下来,陈景润朝窗外一看以为要下雨了,便打开图书馆中的灯。
教书是陈景润的人生经历之一。1949年,陈景润被厦门大学数学系录取,1953年,从厦门大学毕业的陈景润被政府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教书。于是陈景润教书生涯便开始了。在政府的安排下,刚从厦门大学毕业的陈景润,立马就前往了北京第四中学入职。陈景润教书时,因为口齿不清晰而被校方百般嫌弃。
就这样,陈景润在北京四中呆了差不多一年时间,便被北京四中以“停职回乡养病”为由辞退了。虽然陈景润对数学知识十分敏锐,但是当陈景润面对学生为他们授课时,陈景润却说不出来多少。加上,陈景润说话不流利,口齿不清晰,于是学校拒绝陈景润为学生上台授课。在校方安排下,陈景润只能待在办公室里为学生批改作业。陈景润教书时,他的身体状况不是太好,于是校方便以回家养病为由辞退了陈景润。
众所周知,诺贝尔设置了多领域的奖项,唯独因为偏见没有设置诺贝尔数学奖。对研究数学领域的人来说,能获得菲尔兹奖,那么就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菲尔兹奖是世界数学界最高奖项,因为奖项十分具有意义,所以也被世人习惯性地称为“数学诺贝尔奖。”那么陈景润菲尔兹奖是怎么回事呢?陈景润为什么会与这一大奖失之交臂?曾作为陈景润助手的陈女士回答了有关陈景润菲尔兹奖的疑问。
菲尔兹奖项设置非常严格,前来申请的人必须有年龄限制。40岁以下的人,才有资格申请菲尔兹奖。当年陈景润取得哥德巴赫猜想重大突破时,年仅33岁,如果陈景润申请这一奖项的话,肯定会将这份殊荣收入囊中。比较遗憾的是,当时正逢文化大革命,国内的状况十分混乱,根本没有人提及或者重视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上的贡献。对陈景润而言,这本来是一次很好的机会,但是因为大社会背景不允许,于是陈景润申请菲尔兹奖这一事宜便被搁置了。
陈景润的秘书李小凝曾说,陈景润在数学领域的贡献,至少三十年内没人能够打破。而陈景润的学术论文,估计全球能够看懂的也超不过10个人。话说有一天,陈景润上街去买酱油,买好酱油后,陈景润便提着酱油瓶往回走。陈景润突然想到一个很有趣的数学题,他便开始了心算。正当陈景润专心致志地算题时,他没有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个电线杆。果不其然,陈景润撞在了电线杆上,酱油也洒在了地上。
因为陈景润有着严重的近视,所以他并不知道其实是他自己撞在了电线杆上。陈景润站起来对电线杆说:“你怎么这么不长眼睛,为什么要站到人行道上呢,把我撞倒了不说,还拿去了我的酱油。”不久后,陈景润撞电线杆的故事流传开了,世人都被陈景润痴迷的精神所打动。陈景润撞电线杆只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从这个故事便可知,陈景润对数学的痴迷程度。著名评论家徐迟了解陈景润的故事后,还曾写下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以此来告诉世人陈景润的伟大之处。
当时陈景润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邓小平随即安排陈景润前往北京解放军309医院进行治疗。陈景润来309医院进行治疗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医院角落,陈景润到来后,院领导盛情接见了他。此时,前往309医院进修的由昆也看望了这位天才人物。陈景润见到由昆第一面时,便对由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陈景润的追求下,由昆嫁给陈景润为妻。1980年8月25日,陈景润和由昆在北京成婚。
成婚后,陈景润婚姻生活过得美满而幸福。一年后,陈景润夫妇的儿子出生,陈景润为了让儿子记住母亲的辛劳,便提议让儿子姓由,由昆坚决不同意,于是陈景润夫妇便给儿子起名为陈由伟,名字中包含着两人的姓氏。1984年,陈景润被查出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为了让陈景润得到很好的照顾,经过中科院领导的商量,决定让由昆专门照顾陈景润。在由昆的陪伴下,陈景润和由昆走过了16个春秋。等陈景润离世后,由昆潜心教育儿子成才,完成了先生陈景润的遗愿。
“1+2”理论是陈景润的成就之一。陈景润的成就成为国际数学界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陈景润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成果颇丰,1957年,陈景润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荣获了国家发明一等奖,除此之外,陈景润还用俄语、英语写成了有关多元复变函数论的专著。
值得一提的是,陈景润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作写成的《典型群》,让他成为中国最早主张研发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由此可见,陈景润不但在数学领域有极高的天分,而且他还在科学领域具有远见卓识的眼光。1957年,成为陈景润一生中的转折点,陈景润被调往中国科学研究所工作,这样一来,陈景润就能专心致志的专研破解数学难题了。
陈景润在中国科学研究所花费了数十年,最终于1965年,写成了《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这一论文。《大偶数表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2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发表后,立马引起全世界数学家的广泛关注。
“花掉一天,等于浪费24个小时”就是陈景润的格言。因为陈景润对数字十分敏感,所以陈景润怪癖就与数字有关。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日益增长的钱的数字成为了陈景润怪癖。大抵是陈景润小时候苦日子过多了,所以陈景润自挣钱时候起,他便意识到了钱的重要性。只欣赏钱的数字成为了陈景润怪癖,他只在乎钱数有没有增加,而忘了货币的基本功能——交换物品的。
1962年之前,陈景润拿着56元的工资,等到1962年到1977年时,陈景润的工资涨到89.5元。陈景润省吃俭用,尽量将自己每月的生活开销定在20元以内,除了每个月要给父亲寄去15元的生活费以外,陈景润将剩下的钱全都存入到了银行。当中国还没有出现“争当万元户”的口号时,陈景润早已是中国社会的万元户。陈景润身体非常不好,朋友劝他买一些营养品吃,陈景润听后,也只是买一些人参须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