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关键词 陈尚君:五代是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今年对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尚君教授来说,可能会稍微松一口气。因为他主持的《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修订工作已经结束,中华书局将在上海书展期间举行两《五代史》修订本的首发式。
选择陈尚君先生主持修订,中华书局自有充分的理由。陈尚君先生师从朱东润先生,长期从事唐宋文献整理研究,先后出版有《全唐诗补编》《全唐文补编》,在二十四史修订启动前,他的《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于2005年出版。因为对唐宋文献的熟悉,他甚至能将唐代每一天发生了什么事都考订出来。有此功力,理所当然地被认为是两《五代史》修订的不二人选。
陈尚君先生说,这项工作从2006年开始筹划,2007年《旧五代史》修订方案通过,历经修订组、编辑组以及评审专家的反复打磨,经过七八年终告完成。更让人惊异的是,整个修订组只有三人,除了陈尚君主持,另外两位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汉唐文献工作室副研究员唐雯和历史系副教授仇鹿鸣。这可能是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订组中人数最少的一个团队。
如果与第一次点校两《五代史》的团队比较,这个差别就更大了。两《五代史》最初由陈垣先生与其弟子刘乃和及柴德赓整理,据中华书局总经理徐俊先生介绍,1971年移交上海承担后,参加者包括复旦的朱东润、陈守实、张世禄、胡裕树、顾易生、徐鹏、陈允吉等先生,华东师大的徐震堮、周子美、林艾园、金祖孟、马兴荣等先生。
此外,还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组织了二十多人参加的复校班子,谭其骧先生领衔。
陈尚君也很感慨,当时国家对点校工作的投入和支持,是现在没法相比的。复旦大学当时包了一座楼供学者使用,参与的学者其他所有工作都不用做,全力以赴从事点校。各种版本资料,只要需要,可以立刻调来。
当然,现在也有很多有利条件,除了复旦大学的支持,陈尚君先生还指出,现在能够尽可能地搜罗、比对存世的几乎所有版本,尤其是海外的藏本,当时是不可能拿到的。由于电脑网络的便利,对文献的的检索也比以前更加精密,这几十年对五代史研究的成果非常丰富,也都能尽量吸取。
两《五代史》校点的最大困难在于文献的溯源,以及存世各种文本之间相互复杂关系的梳理。《新五代史》是根据《旧五代史》改写而成的,而《旧五代史》已经失传,是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出来的。
这次点校,修订组在版本调查上做了比较充分的工作,《旧五代史》用到日本和中国台湾所藏的两个抄本,《新五代史》则以宋元本为基础,把可以找到的十种左右宋元本子大都调查过,实际用到了五种以上,这些大多以往没有用过,有利于正本清源。
而且,上一次《新五代史》采用的校勘方法,不主一本,择善而从,版本改字一般都不出校记;这次则坚持按规范校勘,补充大量的版本校记。有了这样扎实的工作,所以陈尚君先生会很有把握地说:“这次《新五代史》的修订是严格地以版本校为基础的,以宋元本为主,是非常规范的古籍整理工作。”
对于这次修订本的史学价值,陈尚君先生并没有过度渲染,他认为:“我们只能提供一个更可靠些的文本,改动的部分只是在一些细节上,不大可能出现重大事实的变化。不可能改变重大的历史事实,但是会把细节交待得更清楚一点。”
陈先生也指出,过去一直把五代看做乱世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虽然那时国家没有统一,但真正杀得天昏地暗的是唐末三十年。五代五十三年,只有局部战争,并没有全国范围的动乱。
五代是在逐渐走向统一的过程中。他在《五代: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一文中更进一步指出:“汉唐社会和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世家大族为主的士族,而宋以后则下层出身的人士有更多的参政机会,即便称为庶民社会也不为过,政治上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正是五代十国。”
聚焦图书:《新五代史》《旧五代史》(点校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