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尚君伪作 陳尚君《唐五代文作者索引》前言与凡例
前 言 本書的編寫緣起于虞萬里兄的一通電話。2009年8月中旬,他來電話問我,唐人的文章近年發現很多,也已經做了很多的補遺和滙集,現在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完整地檢索,我介紹了一些情況,也提到一些工具書,比方日本氣賀澤保規的《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至于要從作者方面檢索,則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
放下電話,我陷入沉思。以我曾經編纂過《全唐文補編》的經歷,尚且無法完整把握近幾十年新見唐人文章的情況,其他人就更難掌握了。
就大端方面來說,唐五代人的文章,《全唐文》編次為一千卷,收文20025篇(從平岡武夫《唐代的散文作品》統計)。在這以後,光緒間陸心源編《唐文拾遺》七十二卷、《唐文續拾》十六卷,補文3000多篇。
最近二十多年,較大宗的補遺則有三批。一是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和《唐代墓誌彙編續集》,收唐代墓誌5000多篇,雖不像《全唐文》那樣以作者立目,但其中十分之九為《全唐文》未收的唐人文章。
二書都編有很好的人名索引,但很難從作者方面加以檢索。二是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歷時十四年,出了十冊,均以作者立目,收文總數超過6000篇,大約十分之三不見于周紹良二書。每冊自成單元,自編索引,查檢不便。
三是拙輯《全唐文補編》,正編一百六十卷,另附《全唐文再補》十卷、《全唐文又再補》八卷,補文近7000篇,其中與周紹良、吳鋼兩個系列重見文章約僅十分之一左右。此外,《全唐文》的整理校點本則有王水照主持的《傳世藏書》本和孫映逵主持的山西人民出版社本。
此外還有署名周紹良主編的《全唐文新編》,《全唐文》卷次大致未變,但聲稱補入一萬多篇,其實沒有太多的新意。另外,最近幾年陸續發表的唐人文章還有很大數量,我都做了收集,也有今後條件成熟時重新全面編錄唐人文章的想法,祇是這一規劃太艱難:所有文章都應該交待來源,對校善本,備錄異文,甄辨疑偽,蒐輯殘零,編次小傳,即便有強有力的研究集體來推動此一工作,最少也要八到十年纔能完成。
然而,學界確實急迫希望有一部較便捷的工具書,能全面迅速地掌握唐人文章。幾經反覆,我選擇了編纂本書,并匡定了基本體例。 本書以《唐五代文作者索引》為題,是至今為止編錄唐五代文章最基本的幾個系列圖書的作者索引,其中“唐五代文”指今知存世的唐五代时期人撰写的全部文章,不特指某本书。
主體部分包括下列四個系列:一、清編《全唐文》和陸心源《唐文拾遺》、《唐文續拾》為一個系列,據中華書局1983年影印本編錄卷次和頁數。
其他如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傳世藏書》本和山西人民出版社點校本,可以根據卷數查得。二、拙輯《全唐文補編》附《全唐文再補》、《全唐文又再補》。該書編錄時以四部、佛道、敦煌、域外文獻為主,石刻文獻則盡量回避與收錄大宗墓誌的以下兩個系列重復。
三、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包括一至九輯和《千唐誌齋新藏專輯》,共十冊。所收以石刻文獻為主,僅第九冊以敦煌文獻為主。四、周紹良主編《唐代墓誌彙編》和《唐代墓誌彙編續集》。
兩書均以墓誌刻石年代為序,忠實反映墓誌存文的面貌,與《全唐文》系列以人繫文的處理有很大不同。雖然其中十之八九也重見于《全唐文補遺》,但也有其特別的價值。 以上四個系列以外的文獻,則列為第五個系列,其中主體是筆者2004年處理完《全唐文補編》以後逐漸積纍起來的新見唐文資料。
較大宗的有趙君平《邙洛碑誌三百種》、喬棟等《洛陽新獲墓誌續編》、趙君平等《河洛墓刻拾零》、《西安碑林新入藏墓誌彙編》、楊作龍等《洛陽新出土墓誌釋錄》等,以及其他各種零星發表的文章。
由于本書為筆者今後重新編次唐五代文章作準備而編,前四欄無論真偽,一律列出,第五欄幾種大書和一些稀見文獻也盡量標出。
第五欄本意為編錄前四欄未有之唐人文章而設,但編錄時發現逐項要比對,很難實現,因此而偶有重復,幸祈諒察。應該說明的是,由于前四個系列圖書中的後三項,資料大致截止于本世紀初(《全唐文補編》截止于2004年,《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到2000年,《全唐文補遺》到2006年),此前出版的各類大型與唐文有關的文獻總滙都曾充分利用,本書即不再羅列,一般僅取2004年後的新出書。
最後一欄為備注,說明有關誤收、互見、同姓名作者之區別等內容。
本書沒有包括《全唐文新編》,是基于對該書價值的基本判斷。該書雖然稱補入一萬幾千篇,其中3000多篇是原來陸心源已經補出的,又從《唐代墓誌彙編》及《續集》、《全唐文補遺》最初幾輯收錄唐人碑誌大約5000多篇,此外所錄較大宗的,一是從唐代史書中大量採錄君臣談話,二是據敦煌遺書大量編錄各類公私文書,三是據《永樂大典》錄各種古籍的片段。
我曾很認真地覆覈該書所收全部新增唐文,確認除重見于本書各系列圖書者外,其他幾乎沒有提供該書獨有而可以凴信的文獻(敦煌遺文在《全唐文補編》和《全唐文補遺》第九冊所收均去取較嚴格,錄文也更準確)。
因此,本書沒有將其收入。 我希望本書在新的可以取代清編《全唐文》的滙錄唐五代全部文章的總集出版以前,能夠為學者和讀者檢索唐人文章提供一個方便的途徑,也揭示今後新的總集的一個大體框架。
在我的認識中,新的總集應該對每篇文章的傳世文本都據善本精拓做過會校,對作者歸屬有認真鑑別,對作者事蹟有準確敍述,對時代先後有精心安排,對文章真偽有妥善處置,要做到很不容易。
由于這些工作都未展開,本書僅以個人之力倉促編成,相信在文獻處理細節上還有許多缺憾,特別是《全唐文》等書因避諱而改動者還未釐清,各書所收姓名相同者是否同一人仍有待斟酌,此外識見有限,恐仍不免多有遺漏。
希望方家讀者發現錯誤,隨時告我,先此致謝。 王慶衛、唐雯、仇鹿鳴三君曾協助我收錄唐代遺文文獻,謹此致謝。
陳尚君 2009年12月23日于復旦大學光華樓 中華書局2010年10月出版 凡 例 一、本書編錄《全唐文》及其系列圖書中的唐五代文章作者。各書中無撰人者,皆以“缺名”立目。其中《唐代墓誌彙編》、《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及《全唐文補遺》中少數幾輯,因闕名混編于作者可知者文章內,缺名數量太多,即不復編錄。
二、本書所編錄唐五代文章作者,包含以下五個系列: 1、《全唐文》、《唐文拾遺》、《唐文續拾》為第一系列,各書均標記卷次和中華書局影印本之頁碼。
除《全唐文》卷次外,《唐文拾遺》卷次前標“拾”字,《唐文續拾》卷次前標“續”字。 2、《全唐文補編》附《全唐文再補》、《全唐文又再補》,不標卷次,僅標頁碼,其中《全唐文再補》頁碼前加“再”字,《全唐文又再補》前加“又”字。
3、《全唐文補遺》十輯,其中第一至第九輯,分別加標“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等字,《千唐誌齋新藏專輯》則標“千”字,各輯均僅標頁碼。
4、《唐代墓誌彙編》和《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均標出頁碼,其中《唐代墓誌彙編續集》頁碼前加“續”字。 5、其他。部分曾用簡稱,具體詳本書《引用書目》。
凡系列出版品,書名簡稱後加“一”、“二”、“三”等以便辨識。所引期刊,標注年份、刊期、頁碼,如“2008-2-32”,即指2008年第2期32頁。其他各書,一般僅標注頁碼,個別用原書錄文之序號,後者在《引用書目》該書後有所標識。
一般所記頁碼均指該作者文章錄文或拓本所在之頁。 謹以張模為例,說明如下: 第二格“全唐文”下“741/7662”,指《全唐文》卷七四一,中華書局影印本7662頁。 第三格“補編”下“又2318”,指《全唐文補編》附《全唐文又補》,見該書2318頁。
第四格“補遺”下收四項,一340、二53、八178、九407分別見《全唐文補遺》第一輯340頁、第二輯53頁、第八輯178頁、第九輯407頁。
第五格“墓誌”下收三項,續947、續955、續984分別見《唐代墓誌彙編續集》947頁、955頁、984頁。 第六格“其他”下收四項,西安745、752指《西安碑林新入藏墓誌彙編》745頁、752頁,碑林八74指《碑林輯刊》第八輯74頁,考古與文物2005-2-80指《考古與文物》2005年2期80頁。
餘可類推。 三、本書一律以作者本名立為主條。凡《全唐文》等書以皇帝、后妃、諸王等名立目者,四裔君主臣僚以國名、族名加職位立目者,均注參見條。
作者姓名因避諱、傳誤或附帶關係而在各書中有別稱者,亦出參見條。參見條均在“備註”欄說明。 四、《全唐文》及系列圖書中誤收者頗多。凡可確認某人文章皆屬誤取誤植者,以可靠作者為主條,誤收者為參見條。
某人下有多文而僅一二篇有疑問者,則不予說明。誤收其他時代作者者,亦在“備註”欄加簡單說明。考訂主要參據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岑仲勉《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及拙文《再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不一一說明。
五、《全唐文補遺•千唐誌齋新藏專集》錄闕名文章,以時間為序而與署名文章混編,全書出現闕名凡243例。翻檢較易,恕不備列。《唐代墓誌彙編》及《唐代墓誌彙編續集》完全以墓誌時間為序,收闕撰人名者數量鉅大,也不備載。
其他文獻如出土墓誌、敦煌遺文所涉頗多,亦不備錄。另外,詔敕、文書、題刻、造像、殘句等偶亦有存作者可補者,因所涉較瑣碎,本書也暫未記錄。
六、本書以四角號碼編次。同一姓之下,則以姓名之第二字為序編次。餘可類推。作者姓名有闕文者,一律加方框以為標識。因方框非漢字,故姓存名闕者均排于各姓之末,姓闕名存者及作者姓氏無考者排于全書之末。 七、本書採據文獻截止於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