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会见证年轻无国界【图】

2017-11-26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8月17日,两名中国运动员准备进入大运村超市8月17日,两名加拿大运动员在大运村购买纪念品8月17日,加拿大跆拳道队运动员约翰在接受记者采访随着"大运会回归大学生"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用英语交流,喜欢看哈利·波特,爱听贾斯汀的歌,也在玩微博.用iPad玩"愤怒的小鸟"--用大运会中国男足助理教练袁微的话说,下了赛场和训练场,他们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两样.没错,今天的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在很多方面已经

8月17日,两名中国运动员准备进入大运村超市

8月17日,两名加拿大运动员在大运村购买纪念品

8月17日,加拿大跆拳道队运动员约翰在接受记者采访

随着“大运会回归大学生”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中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的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用英语交流,喜欢看哈利·波特,爱听贾斯汀的歌,也在玩微博、用iPad玩“愤怒的小鸟”……用大运会中国男足助理教练袁微的话说,下了赛场和训练场,他们和普通大学生没什么两样。

没错,今天的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在很多方面已经和自己的外国同学没什么差异,他们正在日益融入大运会的本色气质和氛围,并在这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大家庭中越来越如鱼得水。

“文化水平高也会用在赛场上”

本届大运会,三大球选手全都换了面孔。足球教授金志扬带着一群“全部本科以上、还有硕士和博士”的高学历运动员,完成了从“国青队”到“纯学生军”的转变。篮球因为多年的大超联赛和CUBA,不断和CBA交流,诞生了一支综合球队。而排球则更加干脆,男女排都是复旦大学校队,他们虽是特招进入校园,但上课和本科生并无区别,完全是“在校”、“在籍(学籍)”、“在读”、“在训”的正宗大学生,就连去客场打比赛,据说都带着考试复习资料和笔记本电脑。

参加大运会的外国运动员绝大多数都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专业运动员往往不会和大学生一争高下。而在过去,中国代表团会派出大量职业运动员参赛。2001年北京大运会上,男足迫于主场和成绩的压力,派出了一支纯国字号的队伍;而男篮更是破天荒地派出整支国家队。而现在,各个项目依照这些年来在大学的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纯学生军”的分量。

“相比职业运动员,这些大学生的文化水平高,学习、理解、观察和分析能力很强,能很快领会和贯彻教练的意图,并体现在比赛中。”中国男足8月16日踢平韩国队小组赛出线后,主教练金志扬对自己这批得意门生颇为赞许。

知识对运动的影响潜移默化,让真正的大学生唱主角,改变了中国大运代表团的气质。

“他们是伙伴而非对手”

在战平韩国队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男足队长卢斌说:“场上每一名学生运动员,不管来自日本、韩国或来自欧美,都是我的伙伴。”男足助理教练袁微对本报记者说,伙伴,而非对手,这反映了现在的运动员对大运会心态的变化。

卢塞尔曾是澳大利亚女子水球队的新闻官,曾经历过很多水上项目的比赛。提起对10年前中国运动员的印象,如今已经退休的他对本报记者说:“那时感觉中国运动员思想压力很大,精神上很紧张,可能是他们争金夺银的欲望太强烈了,所以我很少看到他们笑。”

的确,那时的大运会被更多地看成向更重大、更专业化的国际大赛进军的跳板,过于强调“为国争光”,争夺奖牌成为必须完成的任务。

今天,中国健儿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比赛,更注重竞技。大运会不同,虽然也希望获得好成绩,但在这里,竞技场不过是给世界大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舞台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所以,大运会更多地体现了‘重在参与’的精神,即使将来不从事体育,参加大运会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和经历。”曾以队员身份参加过2003年大邱大运会和2005年伊兹密尔大运会的袁微这样认为。

女子800米运动员刘念在此次大运会上经历了“一轮游”,在第一轮预赛中即遭淘汰。不过,她很坦然地面对这一结果,享受体育的快乐、积累经验、结交新朋友,她觉得大运会这趟没有白来。

“用英语交流没问题”

“我最早参加国际比赛是上世纪90年代,当时感觉自己在外语方面太欠缺了。”现在已是企业管理学硕士的袁微,英语水平和当年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现在这批队员的英语水平也都不错,大学四级全过了,队里还有好几个研究生,全队的整体英语水平都不错。直接用英语和外国队员交流应该没问题。”袁微颇为自豪地对本报记者说。

由于是大学生运动员而非运动员大学生,这些运动员都生活在大学的成长环境中,他们本身的表达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比起以前的专业运动员更胜一筹。此外,在管理方面,现在也更加鼓励他们多去和各国运动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袁微表示:“我们并不指望靠踢球来改变未来,我们是因为爱好足球才走到一起的。将来我们的职业也不一定和足球有关,我们有其他能力来发展各自未来的事业。因此,良好的语言和沟通能力必不可少。”

加拿大代表团的跆拳道选手约翰,在本届大运会上同很多中国运动员都交流过。一名中国选手还送给他一枚共青团的团徽,这位来自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术专业的大二学生就把它别在自己胸牌带子的显眼位置。

来自天津工业大学的中国游泳队运动员陈真对本报记者表示,自己“外语挺好的”,在本届大运会上还交了一个德国朋友,两人同岁、同一个项目(200米蝶泳)。两人用英语交流着各自的爱好,意外地发现对方竟然也是足球迷,于是“德甲球员的转会”便成了两个年轻人的共同话题。

“想和中国选手一起去‘扫货’”

俄罗斯代表团的观察员普拉瑞夫蒂夫今天告诉本报记者,他这几天在和中国体操运动员的聊天中发现,他们不但很谦虚、很有礼貌,而且也像所有年轻人一样,喜欢时尚、有趣的东西,“我觉得他们和外国运动员没有什么区别,大家都来自一个共同的年轻人的大家庭”。

的确,10年前,很多中国运动员不会用互联网,不知道Beatles;今天,这批“80后”、“90后”的新生代几乎没人不会用e-mail,不会玩微博。他们和外国年轻人一样喜欢LadyGaGa,崇拜费德勒。而外国的年轻人中,也逐渐开始流行中国风。爱沙尼亚塔利安大学的特恩普立米就很喜欢刘翔和姚明。

南非体操运动员圣桃尔·斯万和纳米比亚体操运动员金伯莉·安早已商量好,“等比赛一结束,我们就去观光和购物。深圳很时尚、中国的漂亮衣服很多”。一说起逛街,两个青春靓丽的女孩脸上立刻露出了兴奋的表情,“中国女孩现在越来越会穿,要是中国女运动员愿意,我们希望比赛结束后和她们一起去‘扫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