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让孩子“心满意足”
司空见惯的事实
博博5岁了,一直被家人呵护在掌心。这天,博博看上了一个变形金刚,他立刻抱在怀里非要爸爸买给自己。因为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变形金刚了,爸爸觉得没有买的必要。然而,博博却怎么也不肯走,他大声叫喊着:“我就要!不给我买的话就是坏爸爸!”最后干脆就势倒在了地上,又哭又闹。爸爸虽然心中满是恼怒,但架不住博博的折腾,最终买下了变形金刚。此时,博博一骨碌从地上爬起来,抱着变形金刚欢快地向前跑去,爸爸无奈地叹了口气。
及时满足会丧失孩子的幸福感
孩子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他们所具备的各种情绪、情感和能力,都是在后天与人和环境的互动中学习来的。博博的爸爸及其一家人在过度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时,却忽视了孩子重要的一课—延迟满足,以至于孩子没有学会等待、忍耐、抗挫。
法国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对孩子的父母这样说过:“你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办法就是:百依百顺。”在家长的百依百顺中,孩子性格会变得冲动、急躁、任性、缺乏耐心,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感受别人的辛苦和付出,今后做事情容易只凭兴趣;随时随地无论大小愿望都能得到及时满足,会使孩子丧失了对幸福的感受,更不会珍惜得到的一切。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形成控制、调节自己情绪和行为的能力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方法的,家长可以按以下的方式方法进行。
一、分年龄段进行
1岁以内的宝宝以即时满足为主,延迟的时间不宜过长,并且在延迟期间,对宝宝的需求要有回应。1岁之后,孩子已经慢慢能理解大人的话语,这时的延迟满足可以从几分钟逐步增加到一天两天,3岁之后还可延长至一周。这种逐步增加时间的方式,既满足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让孩子在循序渐进中增强了耐性。
二、分需求内容进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需要:食物、衣物、学习和游戏等,对于孩子的需求既不能全部接受也不能一概拒绝,前者会降低甚至丧失孩子对幸福和满足的体会,后者则会造成压制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爱与幸福,有可能形成胆小、自卑、孤僻的性格。
1.与购买相关的需求(食物、衣服、玩具、书籍)
家长可以采取事先约定,这些约定既可以是时间上的限制,也可以是要求一个具体目标;如果能赋予这些约定更多的意义,让孩子从中学到新的东西,那么这会为孩子的成长带来双倍的收益。比如,孩子想买新衣服的时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旧衣服整理出来,送给贫困地区和福利院的小朋友。这样会让孩子有一个等待购买新衣服的时间,也让孩子学会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更让孩子体会到,生活中还有许多人的条件远不如自己,非常需要关爱和帮助,以此来发掘孩子的仁爱之心、节俭之心等良好品质。
2.与学习相关的需求
大多数家长总是希望孩子们学什么就立刻会什么,一旦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家长就很容易插嘴或者插手。这种行为无疑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探索精神,降低了解决困难的能力,让孩子在今后遇到困难时产生退缩和依赖。正确的做法是先看看孩子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家长观察和指导的过程也是孩子延迟满足、渴求帮助的过程。
3.与游戏相关的需求
游戏、玩耍的过程中,不能孩子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因为有些游戏可能会有潜在的危险性;玩耍的时间也要有限制,让孩子懂得凡事都要有节制;玩具的分享这个环节也体现着“延迟满足”,要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或者耐心地等待别的小朋友玩过后再拿来。玩耍、游戏中的种种规则,都能让孩子们学会等待、学会克制,而不是从小就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