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棋士柯杰输了 最强大脑“水哥”败了 人类总有一天会习以为常

2018-02-22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互撕.破案.夫妻梗……<最强大脑>被炒成了最强脑花水哥人机大战在前两场<最强大脑>的人机对决中,百度人工智能"小度"以一胜一平的成绩在人脸和

互撕、破案、夫妻梗……《最强大脑》被炒成了最强脑花

水哥人机大战

在前两场《最强大脑》的人机对决中,百度人工智能"小度"以一胜一平的成绩在人脸和声音识别领域处于领先位置。

于是此次的决胜局,王昱珩应中国队再三请求,出山迎战"小度",挑战人脸模糊识别,并主动要求增加难度,将视频亮度调暗20%。

在昏暗的黑夜环境下想要辨清人脸轮廓实属不易,加上摄像机角度问题产生的视觉偏差,更让此次挑战难上加难。不过观众和嘉宾们依然对王昱珩抱有极大的信心,毕竟其屡战屡胜的不败传奇无人能及。

但遗憾的是,王昱珩在推敲时擦去了备选中的正确答案,放弃了继续检查的时间,先于"小度"提交答案。他自信地表示:我不是名人堂里最优秀的选手,但我每次都是对手的滑铁卢。可公布答案时,却以0:3败于人工智能。这一结果让在场嘉宾都感到震惊,就连王昱珩自己也喃喃道:这不可能啊,不可能的事情。

自信的水哥

水哥负于小度,黑幕争议纷纷扰扰

不难看出,水哥刚出场时是犹豫的。这或许是对结果胜负的考量,对回归赛场的迟疑,对家事的担忧,亦或是固有的隐士风度和不爱面对摄像头的性格所致。网友所解读出的水哥被"道德绑架"和对人工智能的把握不足,或许也有。

不过没想到的是,种种过度解读促成了网上疯传的"黑幕说",有人称节目组临时更改规则,为了让"小度"获胜牺牲了王昱珩。

黑幕说

于是《最强大脑》官方微信就此事,连夜发了一篇言辞激动的推文《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来回应质疑。大致意思是:

节目组说人心恶了,而百度称自己被算计了。百度在微博上直言没有黑幕,#王昱珩战败#的话题也不是他们做的,而是"有人比水哥粉丝更不愿意看到小度获胜",直指竞争对手在背后陷害。

百度回应

至于为什么要把写对的答案都擦掉,王昱珩本人也只是说:答案是我自己擦的,二选一之间我用的校准项,是没错的。对于自己三道题全错,他至今也没想明白。

不过对于王昱珩这么一个骄傲倔强又严谨细致的人来说,若是在节目组的"威逼利诱"下更改答案、故意输掉绝对不是其作风。要是节目组不讲理想,为了利益去牺牲一位"大脑",那也不可能做出真正深入人心的好节目,《最强大脑》前三季的成功也能一定程度说明,黑幕一说只是捕风捉影。

或许观众和粉丝们不太能接受王昱珩输的事实,但人机大战的结果并非在意料之外。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决,暴露的恰恰是人类的弱点以及复杂的人性。叨叨魏说:王昱珩是个很骄傲的人,但骄傲与自负就在一线之间,运动员上场首先保证要赢,然后再想赢得漂亮。而他太想赢了,太想赢得漂亮,这样子就乱了阵脚。

叨叨魏点评

王昱珩此次背负使命的出山实在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就像他出征前也考虑过,如果想保住不败,不战就可以了,但他承诺了大家他会来。"只有人才会为兄弟两肋插刀,才会为了这份荣誉感再重新踏上这个舞台"。而这样的情感,都是"小度"尚未拥有也体会不到的。

并且对于一个人工智能来说,强大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能够供其在记忆、逻辑、运算等领域不断学习,即便做出判断也是根据概率进行选择,它很难像人类一样面对二选一的情况犹豫不决,徘徊良久。

拥抱人工智能 传统思维重焕生机

尽管水哥挑战前有一丝犹豫不决,但在节目的最后依然霸气回应:现在终于有目标了,接下来,凡是要插足我和小度再次约会的,只能说声抱歉了。这波"与未来对话"的比拼似乎激发了王昱珩的斗志,下定决心要与人工智能决一胜负。

在小编看来,这样的转变是可喜的。

正如今年年初,阿法狗化名Master卷土重来,碾压吊打人类棋士。但与其对战的柯洁、聂卫平、古力,纷纷在社交平台上感叹"新时代的来临",字里行间并无恐惧。

古力用"奇幻"来形容自己与人工智能的对决,聂卫平看来,Master的可怕之处,恰在于它超越了传统的围棋思维。柯洁也对Master新颖大胆的棋法惊叹不已,在他们的眼中,"阿法狗也好,Master也罢,都是‘围棋上帝’派来给人类引路的"。

记忆、计算,本就不是人之长项,格局判断、利益取舍、形势转换,也并非是人类的强势。在漫长的学习过程,艰辛的成长过程,残酷的对弈过程,尽管处处闪现人类的智慧,却也难免沾染、折射着人性的弱点。

所以当机器嵌入人类游戏时,要争出"谁战胜谁"并无太大意义,"围棋还可能是什么""围棋将如何玩"才是更为重要的命题。人类在发明围棋游戏后,停滞在自身思维局限中已久。但在AI的棋盘下,那些曾习以为常的世界认知被颠覆,有关围棋的定义被重塑,一个崭新的格局正在慢慢开启。

而换作记忆比拼和面部识别的层面,我们也可以用兴奋的语气,将卓尔不群、过目不忘的超强记忆,视为"最强大脑"。但细思之下,终究会有些底气不足,毕竟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鬼眼之才",人类所能有的,也只是在"肉脑的认知天花板下"反复训练和日常磨砺之下的第六感知。

AI的未来,或将告别寒冬

话说回来,若是在十年后回首往事时,我们还会因人工智能在围棋棋盘上的标志性胜利而莫名兴奋吗?会因其通过深度学习在诸多领域取得的开创性成果而备受鼓舞吗?

回望历史,人工智能在过去数十年间也几度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但转瞬又归于沉寂。在近两年,人工智能逐渐从科研和产业界搬上了荧幕,在综艺界、文化界都泛起了不小的浪花。此次人工智能热潮是否仍会昙花一现呢?

在维基百科上有过一条"AI之冬"的专有名词,据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两次"寒冬",都是因为人工智能带动了行业热潮,最后却未能取得预期的商业效果。这么说来,此轮热潮的到来似乎有所不同,科研界、工业界以及金融界在看到人工智能的效果后,不约而同地将其拥入怀中。

2016年,谷歌的战略重心从"移动先行"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先行;2017年初,陆奇出任百度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更是彰显了其"all in"人工智能的决心。不说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顶尖互联网公司的广泛应用,在传统行业、规模产业等日常生活领域,它也融合出了更多新的商业模式。

从实验室技术走入产业实践,到在互联网、金融、安防等先导行业创造出可观的商业价值;从在机器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突破了普通用户可接受的心理阈值,到带动整个产业生态协同发展。人工智能在深度学习、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共同推动下,释放着巨大潜力。这也让乐观的学者认为,人工智能的冬天不只是渐行渐远,更为恰当地比喻是,人工智能正在从北极向赤道走。

即便当下大众对于人工智能依然持谨慎态度,其革新社会生产力,带动全新创造力的走向似乎势在必行。也许在将来,这个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也会在历史上与1970年代的PC萌芽、1990年代的互联网兴起相提并论;或者,人工智能也能与蒸汽机、电力并列,在人类科技史上承前启后、熠熠生辉;想象着我们也可能会经历对人工智能从惊慌疑惧到习以为常的心理阶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