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芳教授 小儿科郝芳之教授在病房查看患者病情

2017-07-18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王振先为小患者听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科郝芳之教授,在病房内查看小患者的病情.孩子犹如羽翼未丰的雏鸟,稍有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王振先为小患者听诊。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科郝芳之教授,在病房内查看小患者的病情。

孩子犹如羽翼未丰的雏鸟,稍有不慎,幼小的生命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有可能消逝。成长过程中,除了家人的关爱之外,当他们身体出现危机时,儿科医生们就成了他们当之无愧的“守护天使”。 日前,我们走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儿科,体验这群“天使”的酸甜苦辣。

面对孩子时,要拥有一颗母亲大爱的心;面对疾病时,要有一个科学精确的脑,再加上灵敏的观察力以及精湛的“动手能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儿科医生正是用自己对儿科事业的坚定信念,奉行着自己当初入职时的美好追求。

儿科医生要耐得住寂寞 与成人病房不同,儿科病房与其说它是病房,倒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幼儿园”。当我们走进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病房后,这一印象得到了巩固。18日下午,我们在病房中体验时看到,四周的墙体粉刷着温馨的颜色,上面贴着各种各样的儿童贴画。

经治疗后身体已基本康健的孩子,笑声时不时充盈着整个走廊。而医护人员在为孩子治愈疾病的同时,也像一名名幼师一样,给予着孩子心理上最贴心的呵护。

目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病房有45张床位,但仍不能满足孩子入院需要,新大楼建成后,病房床位将会达到120余张。看着现今整洁一新的病房,该院儿科的创始人郝芳之教授感慨万千。

郝芳之告诉我们,1997年底,他一手创办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儿科,当时科室总共只有7名医生,连病房都没有。1998年,在郝芳之的努力下,开设了病房,设立了床位。“硬件设施虽然建立起来了,但一开始软件还是跟不上。

我们当时给先心病的孩子做介入手术,设备导管我们医院都没有,只好带着助手和患儿到别的医院去做。”让郝芳之欣慰的是,如今该院儿科的人才梯队在不断完善合理,技术水平在稳步提高,已成为山东省重点学科之一,在职医生达到27人,其中硕士以上占了九成,人才梯队比较合理,并已建成心血管、新生儿、神经、肾脏四个拳头专业。

王振先是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内科副主任,也是郝芳之教授的学生。他告诉我们,“在儿科已经工作了20多年,当时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喜欢孩子。

但20年间由于儿科大环境在不断恶化,确实有过困惑。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老师说的‘儿科医生要耐得住寂寞’。” 儿科医生确实“寂寞”,干得多挣得少是他们面临的困境。

但即使如此,山大二院的儿科医生们仍在坚持着。“当初我的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其他专业,后来同学聚会,他们有的告诉我他们曾经给哪些‘大人物’看过病。但我告诉他们,我没有给‘大人物’看过病,但说不一定我治疗过的孩子以后能成为‘大人物’。”郝芳之一席话让我们感触颇深。

病人络绎不绝,医护人员常无暇吃晚饭 当天下午三点半是王振先专家门诊时间,我们跟随他来到了儿科门诊。当问到为什么下午3点半才上班时,王振先告诉我们,因为儿科门诊量很大,甚至夜间小患者更多,为了缓解医生的压力,科室特意在15:30―19:00,17:30―21:00两个时间段进行了排班,如果增加了人手后,还不能缓解就诊压力,医生们就要加班了,而这在其他科室是没有的。

儿科医生的忙碌可见一斑。 说话间,我们走进了儿科诊区,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哭闹声,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就诊人群。

长期处在这种焦躁嘈杂的环境中,至少对于我们来说,感觉是难以忍受的。但王振先却早已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他刚一落座,还没打开电脑,带着孩子前来就诊的家长一下子就挤进了诊室。

“主任,我孩子3岁,昨天发烧到39.3摄氏度,已经抽搐一次了。”一位女士抱着孩子就诊,表情非常着急。王振先先是耐心地问诊,之后为患儿做着听诊检查,同时安慰着孩子家长不要着急。

当孩子主动伸出小舌头让王振先检查嗓子时,他用轻柔的声音对孩子说了声:“真乖”。“孩子是上呼吸道感染,让他先打个退烧针,验个血吧。”王振先有条不紊的诊疗风格让孩子家长逐渐冷静下来。

在这次就诊过程中,我们发现,孩子不能自述自己的病情,只能靠家长描述,这无疑给医生诊断造成了一定难度。而且在就诊过程中,儿科医生一定要做到耐心和“温柔”,才能和孩子更好地沟通,“哄孩子”是每个儿科医生必备的本领。

上一个孩子还没看完,下一个已经挤进诊室等待了。王振先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我们在一旁体验,也没有一点间隙能够插句话。王振先常笑称自己是“旱鸭子”。“有水也不能喝,因为喝了就要上厕所,那更耽误时间。

”王振先说。 护士袁硕在护士台负责分诊工作。她告诉我们,该科一般是上午三个专家坐诊,下午换另外两个专家坐诊,而一个普通号是坐诊一天。患者络绎不绝,中午医生都没时间去吃饭,有时会从病房临时调过来一个医生,替坐诊医生20分钟,坐诊医生趁这个很短的时间去吃几口,有时就只能饿着了。

“每个医生差不多一天能看近百个孩子。”袁硕说,“像今天,王主任要坐诊到晚上9点,他晚饭就没法吃了。” 开药时心算孩子的用药剂量 在王振先开药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电脑系统总是会蹦出“请输入患儿体重”的对话框。

对此王振先告诉我们,与为成人开药不同,每个孩子的服药剂量按照体重不同,服药剂量也不一样。所以他们开药的同时,心里要放着一把算盘,准确计算出孩子应服的剂量。

作为儿科医生,王振先深有感触的是,目前儿童用药仍显不足。“儿童剂型还是少,这给临床开药带来了很多不便。”王振先说,儿童用药过量、滥用药物等用药不当的现象非常普遍,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也比较多。

此前有统计就表明,在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供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 王振先说,还有许多家长根据“儿童酌减”的药品说明书擅自给孩子自行服药,或者为了让孩子的病好得快,擅自为孩子增加药量和疗程,例如普通感冒,患儿只需服用3―5天感冒药后便可康复,可是有的家长就要孩子坚持服药半个月以上,而且像小病用药不当导致大病就医的孩子几乎天天都有。

“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因为生理特点不同,儿童服用成人药品会损伤脏器功能,即使减量,同样存在风险。在医院,医生开具的儿童药物用量是根据体重、年龄等计算而来的,这点家长很难自己把握。体质不同,患儿对不同药物的反应也不同,所以家长最好不要给孩子自行用药。

另外,我还要呼吁国家加大对儿童用药的开发与生产,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用药环境。”王振先说。 感冒患儿占了门诊量八成 在体验中,我们也感觉到了孩子病情瞬息万变给医生带来的挑战。

就在王振先坐诊过程中,一个满面泪水的妈妈突然抱着她未满月的孩子闯了进来。“医生,我的孩子没呼吸了,求求你救救她吧!”母亲的哭嚎让诊室里的每个人都很揪心。王振先立即停下手头的工作,诊治这个孩子。

当他弹孩子的小脚心,孩子发出一声响亮的啼哭后,他的心里已然有数。“没事,孩子没事。别着急。”王振先一边安慰着这位母亲,一边指导她到急诊科继续就诊。 原来,这个小婴儿在哺乳过程中发生了吐奶和呛咳,没有经验的年轻妈妈就以为孩子得了急病,心急火燎地赶到了医院。

“只要孩子哭声响亮,基本就没什么事。但孩子病情瞬息万变,作为儿科医生一丝一毫都马虎不得。对待每个孩子都要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

”王振先说。 虚惊一场,王振先继续为其他孩子诊治。我们发现,在就诊的患儿中,大部分是感冒和腹泻患儿。王振先告诉我们,以前每到夏季,感冒患儿的数量呈下降趋势。但近几年,夏季却成了孩子患感冒的高发期,仅感冒患儿就占了门诊量八成。

究其原因,大都是吹空调引起的。 “儿童特别是婴幼儿最易患上‘空调病’,原因在于儿童的温度感差、体温调节功能差、抵抗力弱,因此长时间吹空调,儿童很容易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此外,密闭空调房间内空气质量不好,如果存在室内装修和家具释放的有害物质甲醛、苯和氨气等,还会直接刺激儿童的呼吸系统,成为诱发儿童患‘空调病’的重要原因。

”王振先解释说。 王振先告诉我们,居住玩耍的孩子室内温度宜控制在26摄氏度左右,在空调室内要穿适宜的棉质内衣,以防着凉受寒;空调冷风不要直接吹向人体,儿童床注意勿置于冷风直吹处;要加强儿童房的室内环境污染检测和净化治理;房间应经常开窗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