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从中央苏区走来 陈丕显 从中央苏区走来
在闽西红土地走出的多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陈丕显无疑是年纪最小的,却也是时间最长的一位。数十个春秋的革命生涯,血与火的百炼成钢,当年中央苏区的“红小鬼”,终于成长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苏区“红小鬼”
1916年春分时节,陈丕显出生于上杭县南阳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由于家境窘迫,他5岁便跟父母下田劳动,8岁后才开始断断续续上私塾读书,但是每天早上和下午放学回家时都要帮地主家放牛以维持生计。陈丕显秉性果敢,自小就有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的勇气。在龙田书院旁听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活动。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帮助长汀建立红色政权,给他极大的鼓舞。7月,罗化成领导了南阳暴动,年仅13岁的陈丕显带领同学赶到墟场,张贴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红军第四军司令部布告》,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宗旨。尔后,奔回南阳官连坑,提着石灰桶,在墙上刷写“打土豪、分田地、救穷人”等标语。
南阳暴动成功后,陈丕显任石连乡(由官余村、石胆、黄坊、馆背组成)儿童团部主任。1929年9月,中共南阳区委、南阳区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陈丕显加入青年团,并首任少共南阳区儿童团总团长。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任共青团上杭儿童局书记。他经常带领儿童团员到长汀河田、宣城等地宣传扩大红军。1930年6月,红四军前委和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在南阳龙田书院召开,陈丕显作为南阳区儿童团总团长,参加了会议的保卫、接待工作,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3年4月,陈丕显调瑞金任少共中央儿童局书记,离开了哺育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家乡。在儿童局,他经常动员儿童参加生产劳动,充实战争经费,支援红军,还创办了儿童局机关报《时刻准备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巩固苏区、建设苏区和支援革命战争。他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顽强地乐观地战斗着、生活着,成为中央苏区著名的“红小鬼”,毛泽东都亲切地称他为“阿丕”。
艰苦游击战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后,陈丕显奉命留守苏区。在失去同党中央的联系并被敌人封锁的极端困难条件下,艰苦卓绝地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粉碎了敌人的多次“清剿”,为保存革命力量,坚持南方的游击战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党我军出色的领导者。
1935年2月开始,留守中央苏区的部队开始向外突围。陈丕显与蔡会文一起指挥斗争,宣传、鼓动士气,打破了敌人的围追堵截,以拖不垮、打不到的英雄气概,脱离了险境,到达游山地区,与项英、陈毅等领导同志胜利会合。在接下来的1000多个日夜,他跟随项英、陈毅等和中央苏区领导机关一起突出敌人重重封锁和包围,进入赣粤边游击区。在陈丕显他们到达油山后不久,国民党军作了“清剿”油山的布置。为了隐蔽,以防止敌人袭击,也便于与敌人周旋,项英、陈毅主持召开了长岭会议,决定机关人员和部队进一步分散,缩小目标。从此,他们告别了房子,开始过着终年风餐露宿的山林隐蔽生活。
5月,陈丕显率油山游击队大队长曾彪夜袭大余游仙村,歼敌一个班,同时解决了大余矿警队。他根据项英、陈毅的指示,通过一年多细致、周密、灵活的工作,先后在大余县彭坑、小汾、黄种、弓里建立起4个地方的党团组织和贫农团,使游击区从山区发展到池江平原。他还在大余县池江建立了赣粤边游击区第一个“两面政权”和“黄色村庄”,为改善红军游击队的生存环境作出了贡献。在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后,陈丕显受项英、陈毅委派,到瑞金、信丰、大余池江等地寻找、联络游击队,向游击队传达党的抗日救国指示,并敦促国民党当局放弃内战,合作抗日。
苏皖保后勤
1939年,陈丕显到达皖南抗日根据地,出任中共中央东南局青委书记、青年部长。在此期间,他努力做好部队的青年工作和军事训练,并积极动员广大地方青年参加新四军。1940年为打开苏北抗日局面,陈丕显随军东进,在镇江姚家桥渡口渡江北上,历任苏中区党委书记,新四军苏中军区政委等职。他根据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领导创建了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带领苏中军民多次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清乡”,使苏中抗日根据地扩大到2万多平方公里,800多万人口,拥有四个纵队的兵力,成为南京日军总部和汪伪政府的心腹之患。1940年9月,陈丕显在陈毅、粟裕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黄桥、车桥等战役,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动员民众积极参战,支援前线,为黄桥、东桥等战役的胜利作出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历任华中野战军第七纵队政委、华中工委书记,苏北军区政委等职,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1946年9月,华中野战军向北发展后,陈丕显领导华中地区的敌后斗争,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1947年夏,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在任华中工委书记期间,陈丕显领导华中军民共歼敌82000余人,控制了华中十分之八的乡村和三分之二的市镇,使华中地区恢复到上年10月国民党军“清剿”前的态势。在著名的淮海战役中,陈丕显组织动员华中民工107万人,其中随军22.5万人,担架1.5万多副,小车8万辆,供粮1.1亿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