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振鹤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道目补考

2018-03-30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汉书地理志道目补考 第 23 卷第 1 辑 2008 年 1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

汉书地理志道目补考 第 23 卷第 1 辑 2008 年 1 月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Journal of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 hy Vol. 23 ,No . 1 J an.

,2008 《汉书 ? 地理志》 “道”目补考 后晓荣 (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 北京 , 100037) 西汉一代 , 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当于 《后汉书 ? 郡国志》 《后汉书 ? 、 安帝纪》 《水经 、 内地县一级行政单位 —— , 管理少数民族事 —道 ? 若水注》等文献 , 补 “绵虒道 、汶江道 ( 蜀 务。

《汉书 ? 百官公卿表》云 : “有蛮夷曰道 。 ” 郡) , 武都道 ( 武都郡 ) 、青衣道 、髦 ( 牦 ) 牛 。

此说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同 ⑥ , 但事实上其 《后汉书 ? 百官志》亦云 : “凡县主蛮夷曰道 。 ” 道” ) 说尙有可商之处 。正如周伟洲先生所言 : “ 《后汉 根据《汉书 ? 地理志》 ( 以下简称《汉志》 后 书》 《水经注》等所记之五道 , 其均见《汉书 ? 、 序 , 西汉末年 “道三十二” 但同书在所述各郡 , 地理志》县名 , 而无 ‘道’名 ; 既存在《汉书》 之下 , 共记 “道”仅三十 : 翟道 ( 左冯翊 ) 、夷 漏写 ‘道’字的可能 , 但也存在以上五县东汉才 道 ( 南郡) 、营道 、冷道 ( 零陵郡) 、甸氐道 、刚 ( 广 汉 郡 ) 、严 道 、湔 氐 道 ( 蜀 改为道的可能 ; 因此 , 很难遽下结论云其均为西 氐道 、阴 平 道 。

此论甚是 。再者如加上周振鹤 郡) 、僰道 ( 犍为郡) , 灵关道 ( 越嶲郡) , 故道 、 汉时所设道 ⑦” 所补的五道 , 则西汉道之总数为三十三道 , 与 平乐道 、嘉陵道 、循成道 、下辩道 ( 武都郡 ) , 狄道 、氐道 、予道 、羌道 ( 陇西郡 ) 、戎邑道 、 《汉志》后序三十二道之说也不符 , 所以周振鹤 先生又认为 “这五个道都可能是《汉志》所遗” , 绵诸道 、略阳道 、豲道 ( 天水郡 ) 、月氏道 ( 安 存自我怀疑态度 。

故《汉书 ? 地理志》所脱漏的 定郡) , 除道 、略畔道 、义渠道 ( 北地郡 ) 、雕 四 “道” 应从其他方面求证 , 比如相关的秦汉 , 阴道 ( 上郡) 、连道 ( 长沙国) 。 玺印 、封泥 、简牍遗物等 , 兹可证之 。

在此三十汉道中 , 显然有些道名与少数民族 衍道 : 天津艺术博物馆藏传世西汉玺印有 事务无关 。其中 “除道之名可能记载秦始皇除道 九原 , 抵云阳之事” “故道之道亦应解作道路之 , 道 。

故道之名乃因该县据关中通蜀之故道北端而 ① 周振鹤 : 《西汉政区地理》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 得名” 。故 周振 鹤先 生就 认为 其中 的 “除道” 、 1987 年 8 月 , 第 244 页 “故道”与少数民族无关 , 应摒除三十二道之 ② 周晓陆等 :《于京新见秦封泥中的地理内容》 《西 , ① 外 。

此说可从 。故道为秦置县 , 西安相家巷出 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 2005 年第 4 期 , 第 ② 土秦封泥 “故道丞印” 可证 。

《史记 ? 高祖本 122 页 。 纪》 “汉王用韩信之计 , 从故道还 , 袭雍王章 : ③ 王先谦 : 《汉书补注》 ( 北京 ) 中华书局 , 1983 , 邯。

”又《史记 ?曹相国世家》 “从还定三秦 , : 年。 初攻下辩 、故道 。 ”王先谦《汉书补注》引钱坫 ④ 周晓陆 、路东之 : 《秦封泥集》 ( 西安 ) 三秦出版 , 社 , 2000 年 。

《新 注汉书地理志》云 : “秦始皇除道九原 , 抵 ⑤ 罗福颐主编 : 《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 文物出版 , 云阳 。

此以其事氏县 , 疑与直路县近 。 ③ 除道 , ” 社 , 1987 年 10 月 , 第 56 页 。 为西汉中期之后分方渠除县而置县 。秦封泥有 ⑥ 周振鹤先生此说为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④ ⑤ “方渠除丞” ; 西汉铜印有 “方除长印” , 二者 第 2 册西汉置道所采用 。

都说明秦和西汉早期的行政单位中的 “道”并没 ⑦ 周伟洲 : 《关于秦汉地方行政体制中的 “道” , 》 有除道 。

因此《汉志》所载道名实际上遗脱漏四 《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 ( 哈尔滨 ) 黑龙江人民出 , 道 , 当依据其它秦汉材料予以补正 。周振鹤利用 版社 , 2000 年 , 第 100 页 。

?113 ? ① “ 衍道尉” ; 又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 ② 年律令 ? 秩律》简文有 “朐衍道” 。 《汉志》北 地郡属县有 “ 。 衍” 《说文解字》 “ , 日出温 : 也 , 从日 、句 声 。

北 地 有 衍 县 。 ”又 “日 ” 、 “月”互通 , “ 衍道”实为 “朐衍道” 。即此玺 印文 和 简 牍 文 的 “朐 衍”都 作 “道” 与 《汉 , 书》 《说文》不同 。

、 衍一名 , 战国时就已存 在。 《汉书 ?五行志》 “秦孝文王五年 , 游 : 衍。 ”根据秦史记载 , 秦孝文王即位仅三日 , 安 得有五年 ?《史记 ? 秦本记》 “惠文王五年 , 王 : 游至北河 。

《史记 ? ” 六国年表》 “惠文王五年 , : 王游于戎地 , 至河上 。 ”可见《汉书 ?五行志》 所载秦孝文王实为秦惠文王 。 衍为戎地 。 《史 记? 匈奴列传》 “岐 、梁山 、泾 、漆之北 , 有义 : 渠 、大荔 、乌氏 、 衍之戌 。

”秦时 , 义渠 、乌 氏皆以戎地为秦县 , 衍也以戎地为秦县 ( 道) 。 ③ 西安相家巷出土秦封泥有 “ 衍 导丞” , 导 、 道互通 , 可证明秦朝时 衍即为道 , 非县 。

西汉 时 “民族”政策基本延续秦少数民族政策 , 在少 数民族地区的行政设置或秦制汉因 、或废县置 道 , 如故秦义渠县改为义渠道 。今根据秦封泥和 汉玺印可知 , 衍在秦和西汉时亦置为道 , 而并 非为县 , 其实得名于 衍戎 , 《汉志》误载 。

现 代考古调查表明秦汉 衍道治在今宁夏盐池县北 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 , 东西长 1200 米 , 南北宽 800 米 , 辖今盐池县及陕西省定边县大部 ④。

⑤ 青衣道 : 传 世西 汉 封 泥 有 “青 衣 道 令” ; 又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年律令 ? 秩律》 ⑥ 简文有 “青衣道” 。

青衣 , 文献记载为县 。 《汉 志》蜀郡领县青衣 , “ 《禹贡》蒙山谷大渡水东南 至南安入 。故治在今四川省宝兴县 , 此地曾 ” ⑦ 出土西汉 “青衣瓦当” 。西汉封泥的印文和简 牍文都曰 “青衣道” 可知西汉青衣县实应为道 , , 而《汉志》为县 , 或误也 。

事实上 , 东汉前期 , 青衣也为道 , 之后改为县 。 《后汉书 ? 安帝纪》 : “蜀郡青衣道夷奉献内属 。 ”此事也见于《后汉书 ? 南蛮西南夷列传》 。

估计青衣设道在西汉一直 为道 , 在东汉内属之后 , 才改道为县 。 武都道 : 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汉简《二年律 ⑧ 令? 秩律》简文有 “武都道” 。 《汉志》武都郡 领县武都 , “东汉水受氐道水 , 一名沔 , 过江夏 , 谓之夏水 , 入江 。

天池大泽在县西 。莽曰循虜” 。 但《汉书 ? 吕后纪》有武都道之名 , “武都道山 崩” 师古曰 : “武都道属武都郡 。

, ”从简牍文和 文献互证可知武都郡的武都县在西汉实应为道 , 非县 , 《汉志》此条或误载 。 建伶道 : 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新莽玺印有 “建 ⑨ 伶道宰印” 。建伶 , 汉县名 。 《汉志》益州郡领 县有建伶 , 东汉沿置 , 故治在今云南晋宁县境 。

“宰”为新莽官名 , 从此印文知新莽时 , 建伶县 其实为道 。新莽郡县实源于西汉 , 如改名者则注 “莽曰” 。建伶在新莽时并未改县名 。

新莽时 , 建 伶为 “道”而非 “县” 或可推知在西汉时也应 , 为道而非县 , 《汉志》误载 。其例又有新莽玺印 υ “义沟道宰印”为证 λ 。义沟 , 新莽所改地名 , 《汉志》北地郡领县有义渠道 , “莽曰义沟” 。

此 印也实为新莽沿袭汉道之旧 , 可为互证 。 从以上考证可知 , 利用秦汉 “当代之物”考 证 “当时之事”较之周振鹤先生利用东汉文献考 证《汉志》所缺之 “道” 应更为合理 。

, 《汉书 ? 地理志》所载三十道之中退与少数民族地区置道 无关的除道 、故道二县 , 进青衣道 、建伶道 、 衍道 、武都道 , 则总数正合西汉三十二道之数 , 与《汉书 ? 地理志》后序三十二道之说相合 , 应 该更为符合史实 。

① 罗福颐主编 : 《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 ( 北京 ) 文 , 物出版社 , 1987 年 10 月 , 第 61 页 。 ② 张家山 247 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张家山汉墓汉 简 ( 247 号墓) 》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2001 年 。

, ③ 周晓陆等 : 《秦封泥再读》 《考古与文物》 2002 , , 年第 5 期 , 第 73 页 。

④ 鲁人勇 、吴忠礼等 : 《宁夏历史地理考》 ( 银川 ) , ?114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1993 年 , 第 6 - 7 页 。 ⑤ 吴式芬 、陈 介 祺 : 《封 泥 考 略》 光 绪 三 十 年 , ( 1904 年) 刊行 。

⑥ 张家山 247 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 《张家山汉墓汉 简 ( 247 号墓) 》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2001 年 。 , ⑦ 傅嘉仪编 : 《秦汉瓦当》 ( 西安 ) 中国陕西旅游出 , 版社 , 1999 年 , 第 807 页 。

⑧ 张家山 247 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 : 《张家山汉墓汉 简 (247 号墓) 》 (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2001 年 。

, ⑨ 孙慰祖主编 : 《两汉官印汇考》 大业公司 、 ( 上 , 海) 书画出版社 , 1993 年 。 υ λ 罗福颐主编 : 《秦汉南北朝官印徵存》 ( 北京 ) 文 , 物出版社 , 1987 年 10 月 , 第 10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