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白鹿原》不必纠结于“原著差异” 细枝末节并不影响主线
电视剧版《白鹿原》的场景充满着小说字里行间的韵味,从服装到道具一应俱全。对原著情节顺序的调整,符合电视剧的套路也无可厚非,至于“孩子年龄和原著对不上”“仙草来历和原著不一样”……这些细枝末节并不影响主线,顺畅的逻辑也看出编剧在认认真真改剧本。
《白鹿原》是二十多年前陈忠实的小说,当年最火的时候没有拍摄影视剧,时过境迁,也谈不上什么IP了。再加上电影版也不温不火,如今的观众还会关注这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书籍所改编的电视剧吗?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期的电视剧《择天记》《思美人》《龙珠传奇之无间道》,光从表演来讲《白鹿原》就赢了;刚播出就遭遇口碑滑铁卢的《欢乐颂2》,被媒体讽刺沦为“大龄版《小时代》”……在当下还能选择《白鹿原》这样一部厚重的书籍来拍电视剧,简直称得上良心了。
《白鹿原》的故事究竟好不好?用陈忠实自己的话来说,他抱着“功利心”去写的,要写一步将来可以拿来“垫枕头”的作品。对于他来说,这是一部可以带进坟墓,证明自己的作品。事实上它也做到了。这个很明显参考《百年孤独》的故事,融进了中国20世纪初关中平原的风貌,变成了一个地道的讲述八百里秦川上两个家族纷争变迁的史诗。
和那一代作家一样,《白鹿原》里有着很多独特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这在电视剧里体现得也很充分。比如头两集里仙草做的油泼扯面,鹿家大寿摆的酒席,里面不厌其烦的描述这些做菜的细节,都给出了大量特写——特别是导演迷恋那种掀开锅盖后蒸汽铺面的镜头,某一刻甚至有种在看《舌尖上的中国》的错觉。
吃为什么这么重要?为什么导演不厌其烦的给出大量跟吃有关的镜头?因为在那个年代,吃上一口饱饭不容易,仙草就差点饿死。白鹿原的皇粮被劫,也是全剧的第一个戏剧冲突。军营里,白嘉轩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去当兵,“地都不种了,吃什么?”所以前半段,《白鹿原》几乎都围绕着吃这件事来展开,呈现白鹿两家的恩怨情仇。
饱暖思淫欲,吃讲完了,就是欲望。原著里有许多涉及到情色的描写,电视剧版显然做出了删减,连仙草和白嘉轩的“床戏”也不过是露个肩膀。当然,这本书之所以吸引这么多读者,当然不是因为它的这些内容,只是锦上添花罢了。原著的神髓,还是那个立足在关中平原上的故事。
选择张嘉译和何冰来作为白鹿两家的主角,其实有点意思。张嘉译之前演绎的《蜗居》深入人心,他很擅长演官场人物,去年在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里,张嘉译饰演的马市长也延续了这一风格。这次在《白鹿原》里是一个敦厚纯良的主角形象,更能挖掘出他身上不一样的气质。不过在外形上还是有些差距,毕竟原著里的白嘉轩是“腰板硬直”的一个响当当人物,而张嘉译的驼背和他的温吞水模样,离原著还是有一些差距。
何冰善于拿捏多种人物形象,但多是正面角色。鹿子霖复杂的性格,何冰应该不难把握。就怕演到“淫荡本质”暴露的部分还是摆脱不了“正派”的感觉。目前剧情看来,何冰很好的把握住了鹿子霖这个角色“小聪明”的特质——故意带孩子到死了六房媳妇还没个娃的白嘉轩家里“秀”;做寿那场戏里的“演讲”,都能体现出一二。
但演员的配音又有点怪了,说普通话不是不行——虽然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还没开始普及普通话,但又经常突兀地冒出几句陕普,这两不挨着就显得很怪。在场景音效上,也有缺失,比如漫天风雪里的谈话,白嘉轩说话的时候竟然一点风雪的声音都没有,说完话之后又加了上来,这种明显的制作失误不像是这样一个有经验的制作团队会犯的错。
除了配音,电视剧版在还原原著风貌上还是下了很多工夫的,场景充满着小说字里行间的韵味,从服装到道具一应俱全,看得让人舒服。对原著情节顺序的调整——把家族叙事和宏观历史叙事穿插,符合电视剧的套路,也无可厚非,因为完全参照原著的顺序往往会拍得更奇怪。至于“孩子年龄和原著对不上”“仙草来历和原著不一样”……一些细枝末节并不影响主线,不管出于什么缘由,至少看出编剧在认认真真改剧本,跟“唐僧和白骨精谈恋爱”之类的胡乱改编不能混为一谈。
总之,电视剧是电视剧,小说是小说,不管是看剧的观众还是看书的读者,都没必要纠结两者的差异了。如果想达到原著的那种暗黑、灵异、魔幻风格,除非让拍《权力的游戏》的HBO来做,否则这三种风格都是不可能拍得出的,技术和编剧水平都达不到。如今电视剧版《白鹿原》变成民国时期的陕西风情画,也没什么不好。毕竟这比同期的玄幻或者乱改历史的玛丽苏,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