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丽:唤醒沉睡的心灵,语文课让我美丽,更让学生幸福!
对于小学生而言,获取外界信息的方式是偏于形象思维而非理性思考。优美形象的视听语言能加深他们的形象记忆,从而获取知识。“我愿意做一朵小花,灿烂但不叫嚷。”这是王文丽喜欢的话。她善于抓住文本中那些有声有色有情感的字词,引导学生把玩体味,文字在她眼里是有生命的。
在《风筝》课上,她解释“翩”字的含义时,说道:“这个‘翩’字,左边是个‘扁’字,右边是个‘羽’字。又扁又薄的羽毛飞起来就会又轻又高又飘逸。所以,在作者的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孔雀一样翩翩起舞了。”同样,王文丽也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她的课堂上,师生是互相依存的整体。语言教学是融听说读写为一体,通过有意识和具有挑战性的阅读对话来实现的。
在《给予树》中,她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同一件事,这种训练方式暗含电影《英雄》和《罗拉快跑》的叙述方式。“语言是存在的家,在其家中住着人。”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语言和文字的魅力。
文丽的课堂魅力不仅在语言文字上,也在其文化的熏陶上。布莱克的诗歌《纯真的预示》中说:“要看到一粒沙中的世界,要看到一朵野花中的天堂,将无限紧握在你的掌心,将永恒捉住在片刻之间。”王文丽常从一个词、一句话、一篇课文中让学生看到世界与天堂。在《二泉映月》的教学中,从课文及阿炳其人,到《二泉映月》其曲,到后人依曲所填的词,文本充分展开,层层递进,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体验中逐渐建构起了新的意义世界,从而获得了对于苦难人生的感悟,体会到了生命的韧性和顽强,增强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他人命运的关怀。这才是其教学的终极意义。
她的课是一扇窗,推开窗,学生发现的是一个大世界。课文是个小文本,而她构建的,却是一个大文本。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在评价中说:“只有当教学的水平达到一种境界,它才会呈现出随处生景、行云流水的状态,才会在课堂花园的每条小路的分岔上欣赏到意想不到的风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只有多读书,丰富自己的涵养,“腹有诗书气自华”,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带给学生一个随处生花的世界。同时,教师自己既要有关爱他人的“小善良”,又要有悲天悯人的“大善良”,于学识和心性上都为师表,才能引导学生进入更深的意义世界。
而王文丽最成功的,在于她的教育中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爱。不论是在对文本的分析中,课堂的教学行为中,还是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爱一直贯穿其中。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语)。在该书所收录的“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教育教学随笔”、“给教师的书信札记”等三个部分中,都体现了她用爱影响学生的教育理念。
在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她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并创建一种民主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而她那种民主平等的意识,是深入骨髓的。她主动将机会让给沉默的孩子,唤起他说话的欲望;她走向低头思考的孩子,给予他表达的自信。这都源于她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她所进行的,是培养真正的人的教育,让学生逐渐建立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养成健全人格。
张学青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解神圣、消解痴情、消解激情与浪漫、消解理想与追求的时代,王文丽坚持用真善美沐浴孩子的心灵,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人生的启蒙阶段,需要这样的精神亮色打底。”
教育过程是王文丽和学生共同享受幸福的过程。这本充满了美和爱的书,值得所有的小学语文教师和其他的教育工作者欣赏和思考,并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共同去体会“享受教育就是享受幸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