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宪收藏 张宗宪 收藏界享誉极高的张宗宪

2017-05-14
字体:
浏览:
文章简介:张宗宪 张宗宪 收藏界享誉极高的张宗宪家传张宗宪江苏苏州人,张氏为苏州望族,张宗宪1928年出生于这个艺术世家.其祖父张揖如,号西桥,籍江苏

张宗宪 张宗宪 收藏界享誉极高的张宗宪

家传

张宗宪江苏苏州人,张氏为苏州望族,张宗宪1928年出生于这个艺术世家。其祖父张揖如,号西桥,籍江苏武进,为近世竹刻巨擘,与江南和沪上金石书画名家俱善,尤擅扇骨微刻,缩写金石,每以阳文刻至数百字,字小如胡麻,鬼斧神工,称誉於时。

其工超乎匠艺,具有书画意境,深获吴昌硕、褚德彝等同道称赞。据褚德彝所著《竹人续录》载:光绪十二年,桃花坞因钩宋元名人书画名迹,嘱其刻于屋壁,莫不称妙。大史所藏彝器之几格书画卷册之匣,非西桥不刻。

其父亲张仲英,在上海从事古董生意,为上海滩古董界之翘楚,在五马路开设“聚珍斋”古玩、珠宝行,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大铺店,经营项目以明清官窑为主,兼营古玩、金石、书画。张仲英先生十八岁当掌柜,鉴别文物眼力极佳,远近驰名,就连大古玩商仇焱之也自称晚辈,经常到“聚珍斋”购货。

有一次仇焱之带着英国大卫德爵士到“聚珍斋”,一下就买走三万银圆货物。当时著名古玩商戴润斋赴美国做生意,也是得到张仲英的支持,提供了一批铜器货源,才使其打下根基,发达起来。

张宗宪天资聪慧,再加上家学渊源,自幼和古董打交道,耳濡目染,幼小就显露出他识别古物的才华,十几岁开始到北平古玩市场进货。每次到北平,都吃住在东四牌楼的“敦华斋”。当时“敦华斋”是驰名全国的古玩店铺,老板是鉴定瓷器的泰斗孙瀛洲先生,张宗宪与在这里学艺的耿宝昌先生成了莫逆之交。张宗宪一生兴趣所好者,先从事陶瓷珠宝,取得成就,渐次改为书画艺术,皆为其父、其祖家传之始然。

不羁

张宗宪生性风流倜傥,浪荡不羁。他父亲虽严加管教,促其攻读诗书,成就学业。但他身处上海滩十里洋场,真是棒打难矩。再加上他那仪表人才,生就的一幅美人坯子,新异着装,着惹得小姐阔太神魂颠倒,每天沉溺于歌厅舞场,通宵达旦。

父亲对这个“败家子”束手无策,只得迁就,在他十六岁那年,拿出一笔不小的资金,让他回家乡苏州开了一家百货公司,拟定三个店名:飞达、荣华、光明。他不选飞黄腾达,不要富贵荣华,而以光明命名。结果是这个漂亮的小开老板,把一个开张不久的百货公司,以“送光、花光、吃光、当光”而告终。

后来又去当演员拍电影、卖服装、开剧院,结果都是一事无成。1948年国内战争如火如荼,二十岁的张宗宪离开上海,只身去了香港,从此踏上了漫长的漂泊人生的奋斗路。

创业

张宗宪离开上海时,张仲英老先生叮嘱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此次香港远行“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可是一到香港,这个浪荡公子,才知道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日难。按他自己笑谈当时的情形:刚到香港,人家是四大皆空,我来香港时是六大皆空,“没有钱、不会讲广东话、不会说英语、没有亲戚、没有朋友、没有老婆”。

香港的摩罗街那时还是所谓的“猫街”,意思是只卖偷来的小东西。那时一天的饭钱要一块钱,一天两餐,一餐要五毛钱。张宗宪想拿身边的鼻烟壶换钱,商家只愿给八毛钱,见他嫌少,建议拿到九龙试试看。结果,张宗宪花了一毛钱搭船过海,对方才估七毛钱,真是得不偿失!

不过,初到香港,张宗宪并未从事古董生意,而是经营服装。到1951年才正式开设自己的古董店,店名为“永元行”。张宗宪的“永元行”起初开在坚道,后来搬到云咸街,再搬到九龙汉口道(金石行)。买卖越做越大,后来陆续在旧海运大厦开了两个首饰店,一个古董店,还在加拿芬道开店,前前后后开了不少古董店和首饰店。

开始开设古玩店是很艰难的。四十年代末,北京的旧王孙、上海的昔日收藏家纷纷避居香港,香港顿时成了中国文物流通的重镇,二十岁出头的张宗宪幸运地赶上这波浪头。做古董生意需要本钱,幸运之星又降临到张宗宪身旁。当时北方来了一个梁雪庄(三爷),梁三爷对他颇为赏识,于是张宗宪鼓起勇气开口调钱。

梁三爷沉吟半晌,告诉他,他向来不借钱给人,要嘛以金子为计算单位,借金子还金子,不管日后金价如何,都按金价还清。张宗宪知道这是梁三爷给他的最大面子。

但是,当时战乱带来的通货膨胀,钱会贬值,金价可不会贬,借金子会有风险的。面临重要关口的张宗宪无它选择,硬着头皮向梁三爷借了十两金子,当时十两金子约合2700港币。孤注一掷的张宗宪,立刻与在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工作的父亲接上线,汇去港币3000元,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发来一批旧工艺品。

这批货旗开得胜,很快就卖出去80%,收款一万港元,还清了梁三爷的借款。这就是张宗宪在香港淘到的第一桶金,也是他时来运转的开始。

张宗宪在香港商场上给人的印象,总是油光贴亮的发型,讲究入时的穿着,整齐体面,透着年轻玩家的气质。他行事作风一如形象般的鲜明,长袖善舞,潇洒霸气,数十年在文物圈打滚,难免树敌招人批评,甚至是非议。张宗宪却我行我素,全都不吝,满不在乎。他说:我不求人,不怕人,赚钱是我的本事!我经手过全世界最好文物,多少重要名品,数也数不清。

张宗宪在香港经营古玩以后,由于货物全,品种多,质量精,信誉好,每天客户盈门。他父亲的朋友仇焱之先生,几乎天天都到他的店里来,而且每次都要买一两件东西才回家,每年从大年初一买到年三十。著名古玩店“暂得楼”主人胡惠春、“天民楼”主人葛氏翘、金才记等都是常客,可谓是买卖兴隆。

精明的张宗宪及时地发现,要想在文物收藏和拍卖上得到更大的发展,固守香港是不行的,必须走出去,闯荡世界这个大江湖。1967年,张宗宪来到台湾,那时的台湾对于古董文物的认识还未上轨道,但他结识了一批企业界的精英,为以后的发展做了铺垫。

1968年他首次参加伦敦的拍卖会,当时这是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中国香港人!从此张宗宪也就开始了他坐着飞机,穿梭于伦敦、纽约、香港、东京之间,赶赴苏富比、佳士得国际拍卖公司拍卖会的奔波生活。由于他很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云海间度过的,把自己又称为“云海阁”主。

张宗宪凭借他对于文物鉴别的高超眼力,以及经营上超人的智慧头脑,赢得世界收藏家信赖和尊重。他在经营好自己店铺的同时,还经常受人之托,帮助一些收藏家购买文物。1989年11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以1650万元港币,帮台北鸿禧美术馆创办人张添根先生,购得清雍正《珐琅彩芙蓉芦雁杯》,当时创下清代瓷器最高记录。

除此之外,还为著名收藏家蔡辰男先生、陈启斌先生等,买到很多重要的珍贵藏品。九十年代以后,张宗宪便甚少为他人竞标,而是以收藏家的身份驰骋在拍场。

成功

张宗宪的成功还表现在他的收藏上。首先是瓷器收藏。几十年经手经眼古陶瓷珍品超逾万千,凭借精锐眼力,经营割爱之余,贮诸“云海阁”中的精品仍逾数百件。张宗宪对于瓷器的收藏标准是追求“全美”,这是瓷器收藏的最高境界,他的藏品件件全美,毫无任何瑕疵。

1992年他遴选藏品118件, 在英国伦敦举办“张宗宪中国陶瓷收藏精品展”。展品中宋《定窑刻莲花盘》、宋《龙泉官弦纹三足炉》、宋《钧窑玫瑰紫釉鼓钉洗》等,尽显宋代五大窑系之精华。明永乐《青花葡萄纹大盘》、明宣德《青花带暗花双凤缠枝莲纹盘》、明成化《青花缠枝莲月梅纹诸葛碗》、明正德《青花蕃莲龙纹盘》、明正德《珊瑚红釉渣斗》、明嘉靖《青花云龙半高足碗》、明弘治《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明万历《五彩龙凤纹八楞盖缸》等,展现了明代官窑瓷器之辉煌。

清康熙《五彩花鸟矾红百蝠暗龙盘》、清雍正《胭脂红碗》、清乾隆《仿红雕漆人物山水图盒》、清嘉庆《珊瑚地五彩描金婴戏图碗》、清道光《斗彩莲塘鸳鸯墩式碗》等,件件精妙绝伦。

特别是清乾隆《珐琅彩桃柳争春双燕图碗》,这是一件极其珍贵的古月轩彩瓷,世间极其难觅,现在仅有故宫、英国伦敦大卫德基金会、台北鸿禧美术馆各有一件。张宗宪这件的题诗,寓意着科举考试得中而归,更加讨人喜爱。

在彩瓷收藏上,古月轩都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不管哪位大收藏家拥有多少精美的彩瓷,没有古月轩彩瓷,终究都会感到缺憾。这些清代展品,突出了清代官窑瓷器的进步与发展。张宗宪这次收藏展,使得西方民众欣赏到中国瓷器精品而雀跃。展览以后编辑出版了《云海阁藏中国陶瓷精品》一书,影响极大。

其次是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八十年代以来,张宗宪兴趣渐次趋向中国书画。他广交书画界朋友,好学多问,博闻强记,猛攻强占,以其可贵的毅力,十几年间终有斩获,屹立于中国书画拍卖与收藏之林,经手经眼近代名作何止千百,贮诸“云海阁”中。他收藏中国书画的标准是“真、精、新”,这又是书画收藏的最高境界。

他在书画界交接的朋友有画家、鉴定家、理论家、书画商高手。他的每件藏品入围之前,都要征求每个朋友的意见,以保证每幅作品都是画家的真迹、精品、完整如新。此外,为了有别与他人的收藏,有时还追求作品的新奇。

2002年6月,他在上海举办“张宗宪中国近现代书画收藏展”,展品有208幅,其中齐白石作品108幅,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傅抱石等17位名家100幅。

齐白石是一位多能画家,展品题材包括了山水、人物、花鸟、工虫、书法等。展品的形式包括立轴、横幅、镜心、扇面、四屏。其中《写剧图》、《柳牛图》皆为北京翰海拍卖公司拍卖图录的封面。镜心《苍蝇》,画幅仅二平方寸,为齐白石最小的画作。

横幅《虎》,画幅八平方尺,为齐白石画的最大的虎。立轴《龙》,是齐白石为曹锟所绘的仅有的龙的题材。《篆书中堂》为十八平方尺,是齐白石的最大书法作品。镜心《牡丹》,齐白石题款为九十八岁,乃白石老人封笔之作等,可说是件件精彩神奇。

虚谷、赵之谦、任颐、吴昌硕、黄宾虹、徐悲鸿、张大千、于非厂、傅抱石、潘天寿、陆俨少、李可染、林风眠等十七位画家,都是中国近现代画坛的巨匠,此次收藏展推出他们画作一百幅,代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之成就。如黄宾虹的《蜀重忆游》,是黄宾虹八十五岁之作,为黄宾虹成熟时期之精品。

于非厂是中国工笔画大家,《花卉双鸟图》就是他的代表作。傅抱石是中国画坛巨擘,他为人民大会堂绘制的《江山如此多娇》,是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之作,此次展览的《风雨归舟图》、《平沙落雁图》、《月夜仕女图》等,都是傅抱石的力作。

张大千是我国全才画家,徐悲鸿赞扬他为“五百年来一大千”,此次展览推出张大千的画作有二十五幅之多,如《婴戏图》、《泼彩山水》、《柳溪清幽》等,都是张大千的杰作。

总之,此次展览展品之多,质量之精,轰动申城。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全球书画收藏家、爱好者,纷纷赶来参观祝贺。好友陈德曦说,张宗宪这几年为收藏书画,花了有一亿五千万港元,这次上海展出,质量数量都让收藏界吓一大跳。

此次展览作品,编辑出版了《张宗宪珍藏中国近现代书画》上下集册,受到国内外关注。因此,有人说,当今中国近现代中国书画收藏之最,在全球非张宗宪莫属。

独锺

张宗宪对于中国文物是呵护倍加,情有独锺的。他为了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普及文物知识,在广交朋友和促进民间文物收藏组织建立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1979年与香港有识之士发起成立了“求知雅集”收藏家协会;他是台湾中国文物学会会员,1992年与台湾企业界精英成立了“清玩雅集”文物收藏社团;1993年在中国大陆北戴河,参加了“中国文物学会民间收藏委员会”成立大会。

张宗宪几乎一生都在为中国文物拍卖市场的开拓和发展而孜孜努力。开始,他为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移师香港做出了有益的工作,后来他又为两公司在香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宗宪收藏的瓷器,在1999年、2000年,委托香港佳士得做了两次专场拍卖会,两场专拍几乎所有的拍品都得以高价拍出,成交金额上亿港元,为当时陷入疲弱的拍卖市场带来了生气。

尤其是雍正《青花五蝠九桃纹橄榄瓶》,以1104.5万港元成交,创下清代青花瓷器最高价。

这一业绩让佳士得的林华田很快晋升至亚洲区负责人,林华田说:“没有张宗宪,就没有现在香港佳士得的林华田。”同样,苏富比的朱汤生在《苏富比二十年》一书中,也特别感谢张宗宪的支援,因为有他的鼎立协助,香港才能发展成中国文物艺术交易中心。

对于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开拓与发展,张宗宪做出的奉献可以说是巨大而无与伦比。在1992年,北京第一次举办中国文物国际拍卖会时,他无所顾及地在中央电视台讲:这是中国大陆文物政策上的一次突破,其影响将是深远的。

接着1993年在上海朵云轩第一次拍卖会上,他手持一号竞买牌,买下第一号拍品和最后一件拍品,他说要做到由头有尾,有始有终。1993年,中国嘉德拍卖公司成立,张宗宪不远千里赶来祝贺,并手把手的教嘉德员工怎样做好拍卖会。

1994年4月,苏富比拍卖公司在台北举办“张学良先生文物收藏专场拍卖会”,张宗宪一人中标过半,被誉为“天下第一顶”的称谓。1994年中国嘉德举办第一场拍卖会,第一号拍品是吴熙曾的《渔乐图》,底价七千元。

手持一号牌的张宗宪站起来说:今天是嘉德的首拍,我出一万八,一拍就发!场面顿时活跃,张宗宪相继加价,两万八、三万八,直至加到八万八,鉴定大师徐邦达先生上台敲响第一槌,张宗宪搏得头彩。

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张宗宪又是手持一号牌,一口气独自拿下一千六百万元,吃下全场拍卖会成交额三千二百万元的百分之五十,使得中国文物拍卖市场轰动了世界。中贸圣佳拍卖公司成立后缺乏货源,张宗宪不惜割爱,将自己珍藏的价值五百万元的蓝锺蓝表,全部支援中贸圣佳公司,使得中贸圣佳一炮打响,张宗宪先生也拓开了中国文物回流之先河。

善施

张宗宪现在成功了,在经济上很富有。但他也经历过艰难、困苦和贫困,这也为他铸就了一颗乐于公益事业,乃至济贫善施的慈善心肠。

改革开放以后,他回到老家苏州,可说是衣锦还乡,受到苏州市委、市府的热情接待和欢迎。但是,当他看到从火车站到苏州市区,一路破烂不堪时,他主动提出在火车站捐助一座音乐喷泉,在市区捐助四百件文物,装备一座博物馆,为苏州市的开放旅游装点了门户,充实了文化设施。

为了促进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加强民间往来,他多次出资邀请苏州评弹团、剧团赴香港演出,收到很好的效果。他时刻惦记着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每年都要定期到学校和敬老院,给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给孤寡老人发放养老费。每当看到老人幸福的笑容,学生灿烂的笑脸时,他内心都会出现一种满足的欣慰。此项义举,对他已经形成制度和规律。

情深

张宗宪是一个多情重义的性情中人,首先是对父母充满孝心。六十年代,中国大陆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他为父母源源不断地寄来食品衣物。老父亲感慨地说,现在得到最看不上的儿子的济,真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哪。父母死在“动乱”的年代,身在海外的张宗宪未能奔丧。

改革开放以后,他为父母置买了墓地,每年都要为父母上坟扫墓。对于祖父也时刻不敢有忘,肆力搜集其佚失星散的佳作,卒得扇骨三件,背搁一件,刊登于他的书画收藏集的首页,以彰先德艺事之功业。

张宗宪的妹妹张永珍是他最亲的人。1948年张宗宪来到香港,人生地不熟,一切从零开始。妹妹来了,兄妹两过了好长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后来张永珍离开了香港,前往英国读书,嫁给中国著名考古学者郑德坤的儿子郑正训,郑正训曾任香港陶化大同公司总经理。

张永珍代理爱立信手机和大庆石油业务,身兼中国政协常委及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现在张永珍在文物拍卖场上,名气直逼哥哥。在1999年11月佳士得举办的“张宗宪珍藏瓷器”专场拍卖会上,成了此次专场拍卖会的主要买家。

她以1212万港元买下拍卖图录的封面,清康熙《胭脂红地珐琅彩莲花纹碗》;以227.5万港元买下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纹瓶》,等。拍卖结束后,张宗宪在餐厅碰到妹妹说:“我知道你有钱,但你也买的太多了,留点给别人买多好,不了解的人还以为你是帮我护盘的。

”妹妹没有祖父作品的收藏,十分想收集,一次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见到一件成扇,扇面是张大千、郑午昌合作的青绿山水,扇骨正是祖父张揖如所刻,底价为八万元。

结果张永珍与台湾收藏家林百里的代理人竞争起来,价位一路飙升。坐在一旁的哥哥劝说妹妹,这个价钱已经远远超出行情,如果你真要祖父的作品,我送给你一件就是了,妹妹才放手,以32.9万元成交。

张宗宪说:妹妹喜欢中国瓷器,不仅在他的专场拍卖会上,早在五年前,便委托他在伦敦拍卖会上竞投,他自然成了妹妹的艺术顾问。2002年香港苏富比推出清雍正《粉彩蝠桃橄榄瓶》,经过张宗宪长眼,张永珍以4150万港元买下,创清代瓷器最高记录。此瓶张永珍又委托哥哥张宗宪,与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副馆长联系,捐给了上海博物馆,此举轰动了世界。

张永珍说哥哥:人分三等,头等人是对外面的人凶,对自己的人好;第二等是对外头的人凶,对自己人也凶;第三等人是对外头的人好,对自己人凶。她说,哥哥对父母好、对妹妹好,是所谓的头等人。哥哥去苏州上墓时,还把父母照片从皮包中拿出来,可见他多么怀念父母。

其实,张宗宪对于朋友也是很好的,每次拍卖会在饭店吃饭,都是悄悄地为相识的朋友付费买单。他的朋友张富川,年轻时与他一起在香港做过古玩生意,1995年因年老多病移居北京。张宗宪每次到北京参加拍卖会,都要带上礼物看望他。张富川感动的老泪横流,说,谢谢你来看我。

近年来,张宗宪很少买进瓷器书画,但他还是云游世界,做他的“云海阁”主。还是喜欢凌晨三点睡觉,第二天中午起床。还是伦敦、纽约、香港、上海、北京来回跑,从不缺席国际大型拍卖会。他喜欢热闹,喜欢朋友,喜欢拍卖会。他说,春蚕至死丝方尽,人要活动才有生气,生命才有价值,俗话说,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锺。这就是张宗宪现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