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数据绑架口碑
随着时间的脚步迈入12月,2017年已近尾声,盘点2017年电视剧市场,尽管出现了一批题材创新、品质精良的大剧好剧,但有了口碑没收视,有了收视口碑又不行的情况依然明显。
近些年来,一直有“口碑越差,收视率越高”的现象存在,例如今年的《孤芳不自赏》,尽管被戏称为“抠图神剧”,但并不影响其节节攀升的网络播放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高口碑剧如《大秦帝国》、《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等却没有能挤进播放量排行榜前列。
诚然,这些高口碑剧网络播放量和曝光量无法与百亿播放量的大剧相比,但并不妨碍其成为一部品质好剧。郑晓龙导演曾经说过,只有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经过历史大浪淘沙后留下的优秀作品,才是精品。衡量一部剧集的好坏,并不是简单的看收视率、曝光量,而是要看能否反映时代精神,能否对时代有真正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而不是仅仅具有娱乐功能。
收视数据纵然能从某些方面反映出剧集的受欢迎程度,但并不能完全代表剧集本身的品质,作为满足大众精神需求的文化产品,剧集最应当传播的是正面的价值观念,从而在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而不是盲目跟随流量需求,更不应该是“争议越大,关注越大,收视就越好。”不难看出,高品质良心剧能够获得认可、获得高口碑,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观众对于用心制作出来的品质剧的支持与期待。
从创作人员角度来说,认真对待作品、不糊弄观众的态度才是作品最基本的质量保证;不为了迎合市场而牺牲品质,坚持追求艺术与商业的统一,才是打造精品剧,获得观众好口碑的正确途径。
就市场而言,仅凭流量明星的带动和争议话题的炒作就能获得好看的收视数据的现象只会在短期内存在。从长期来看,必然会面临时间的洗礼,对时代精神和特点有所反映,真正关注受众精神需求的剧集才是市场规则建立的基础。让收视率和口碑兼备的作品成为市场主流,需要投资方、播放平台和影视公司都能遵循理性而科学的市场法则。
归根结底,一部电视剧不仅需要好的剧本和角色,更需要有良心制作班底的保驾护航,才能最终获得观众认可,达成口碑收视双丰收的目标,从而使行业健康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