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口喜剧”类脱口秀的本土化之路
2017年是“单口喜剧”类脱口秀在我国崛起的元年。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发布的《2017网络原创节目发展分析报告》,脱口秀类节目以47.69%的支持率位列最受欢迎的网综节目类型第四名,其中腾讯视频出品的《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在全年17档脱口秀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流量均超10亿,第二季目前上线4期也均单期破亿,节目中所涉及的话题和金句也一次次掀起网络的舆论热点。
严格来说,这两档节目均属于“单口喜剧”类脱口秀。它的特征是: “一个人、一支麦”为其基本形式,笑话和段子为其表演内容,引人发笑为其终极目的,引发深思为其精神内核。这是一种源自欧美的表演艺术形式,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且多小范围地流行于线下,也曾在我国电视荧屏上少量出现,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17年《吐槽大会》和《脱口秀大会》的相继成功才让更多业内人士看到了该类型节目在我国成长的春天。
我国《吐槽大会》的原型是美国的《喜剧中心吐槽大会》(Comedy Central Roast),该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其本国的社会、文化和人文观念底色。具体到我国的语境中,我们在积极地对“单口喜剧”类脱口秀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在创作中所遭遇的“水土不服”之感,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其所处的历史时期、具体国情进行辩证地分析。就该类型节目而言,在具体实操和受众反馈中,有三道壁垒需要我们面壁思之,并寻找破壁之法:
第一,接受壁垒——从“叙事喜剧”到“逻辑喜剧”的跨文化接受障碍。喜剧小品和相声是我国最喜闻乐见的两种喜剧节目类型,二者皆遵循严密的叙事逻辑和结构,是典型的“叙事喜剧”。喜剧小品在结构上遵循传统的“三一律”原则,叙事上具备“起、承、转、合”的特点,演员要在有限的叙事时空内完成对人物的塑造。而相声多为单线索叙事,叙事视角打破了喜剧小品“角色视角”的限制,演员和角色之间可以“跳入跳出”。但“单口喜剧”类脱口秀则是“逻辑喜剧”,该类型节目在内容上言简意赅,叙事的基本形态为笑话或段子,而笑话和笑话、段子和段子之间也无需任何联系,表演者在表演中自成逻辑,演员需养成个人的风格标签。从其基本的笑话或段子的结构来看,分为铺垫和笑点,铺垫为一条故事线,而笑点为另一条故事线,二者之间的矛盾,或曰不符合预期(铺垫)的意外(笑点)直接引人发笑。基于不同的创作要求和理念,“叙事喜剧”具备强戏剧张力和叙事结构性,而“逻辑喜剧”则弱化戏剧张力和叙事结构,强调笑话和段子的逻辑性。这种截然不同的喜剧模式如何能够在我国传统的喜剧类节目中获得突围,赢得受众的认同和理解则成为了难题。
第二,尺度壁垒——对“冒犯”精神的理解差异。“单口喜剧”类脱口秀中,个人崇拜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对“冒犯”精神进行赋形,而这也构成了当下大众文化审美转向的一个维度。冒犯是一系列言语和行为的集合,如:批评与嘲讽等。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视野,这些言语和行为并不完全符合中国文化中传统的处世之道。“单口喜剧”类脱口秀在表演中试图建立一套大众所能接受的快乐文本,表演者通过讽刺、揶揄的语言将精英以及社会中约定俗成的传统价值观念中的弊病、丑陋适当表达,并在其中制造出符合大众心理诉求的表达,并制造出了社会性的快乐。这正激发了大众自觉自省的批判意识,也将源自社会和生活的压力得以消解。但在当下的群言时代,一方面是对受众娱乐诉求的满足,另一方面是张弛有度的表演,这二者之间需要有机的平衡把握。
第三,创作壁垒——对个人风格及内容取材的严苛要求。在具体的创作实操中,有两方面难题需要攻克。其一,表演者个人风格的确立。喜剧小品和相声在形式上先声夺人,在叙事内容和结构上富于张力。但“单口喜剧”类脱口秀轻舞台形式、弱结构关联、强内容逻辑的属性要求演员在表演时需对自身的风格和标签进行强化辨识,一旦表演者在形成了稳定和显著的创作个性后,观众便可在其表演中迅速地依据其性格特点、情感倾向和审美旨趣产生情感投射,理解表演内容。“风格即人”是对“单口喜剧”类脱口秀表演者最基本的要求。其二,以现实生活为支点的内容创作对创作者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单口喜剧”类脱口秀的内容基础和背景是公众所处的生存空间,在某种技巧性的创作中,表演者对生活中的观点和话题观点进行主观地、幽默地表达,技巧的核心即在于不吝惜将私人话题展现,并将私人生活与公众经验相融合。此时,单口喜剧的表演者是在“人间戏台”之上扮演着展现人间故事的讲述者之“角色”。但其难点即在于如何能够源源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捕捉创作的素材。在风格化的要求下,表演者要完成符合个人特色的表演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对创作者来说,如何确立风格并持续长久地创作是创作者需要面临的难题。
无论是从产业布局还是从节目生产的角度,《吐槽大会》、《脱口秀大会》这类“单口喜剧”类脱口秀的本土化发展仅处于初始期。而我国现如今的媒介环境,多元文化交融并举,“单口喜剧”类脱口秀在我国本土的出现,正是呼应了时代的变化,暗合受众的诉求:一方面为我国的文化繁荣助力,一方面更是为个体自觉、自省提供了话语空间,提倡受众进行有观点、有态度的良性思考。我们适时地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是要从根源上保证其健康地成长,“面壁”是为了“破壁”,助力该类型节目提升现有的格局,超越在认识上的误区,以达到更新的境界。
张绍刚 郑石/文